本报讯 我市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已5年,今年6至8月,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实地调研和委托调研形成的报告显示,5年来,我市基本形成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框架,探索形成了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等10项较为成熟制度,今后,人口城镇化将是推动我市统筹城乡改革的突破口和载体。
改革路线:
“三线三同六促进”
按照中央的要求,我市城乡统筹改革的路线是“三线三同六促进”。调研组相关负责人解释:以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通过建立“圈翼”互动机制,促进区域平衡发展,通过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发展,推动城乡发展同步;以劳务经济健康发展为主线,通过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通过建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生活同质;以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为主线,通过创设地票制度促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农村“三权”抵押融资促进农村资源资本化,推动城乡要素同权。
在这样的改革路径下,我市探索形成了10项较为成熟的制度,即公共财政制度、微型企业发展制度、改革农民工户籍制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保障性住房制度、地票交易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制度和“圈翼”帮扶制度。
改革成效: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成效明显。2012年,我市经济总量达到11459亿元,人均GDP达到39000元,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1.2%,城镇化率上升至57%。
通过改革,城乡差距正不断缩小,5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3.6∶1降至去年的3.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11570元,增加至2012年的2296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873元增加到2012年的7383元。
改革突破:
人口城镇化
我市城乡统筹改革积累的经验表明,这条路还应坚持,下一步的突破口在哪里?
调研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要以人口城镇化为统筹城乡改革的突破口和载体,进一步深化、细化“三条主线”的改革路径,逐步形成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城乡一体化,应将农民工问题升级为城镇化问题。
报告还建议,应细化各级城市和城镇入户条件,进一步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通道,确保已转户农民工政策兑现。积极研究人口迁入迁出的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