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报刊 > 正文

长寿区人力社保局创新人事人才工作激活第一资源 集聚优秀人才

2017-04-26 17:58:49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今年春节前夕,长寿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领导走访慰问全区企事业单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市委直接联系专家、高技能人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了解了专家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为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出谋划策,并鼓励他们再创佳绩。

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善待人才、服务于人才,早已成为该区上下的共识。尤其是长寿区人力社保局(以下简称长寿区人社局),坚持改革创新,探索人事人才工作,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加强干部规范管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用人机制,为长寿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推动人才强区

人才队伍建设增力度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时下,人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长寿区人社局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壮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长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去年,该局通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区教委、区卫计委等部门考核招聘硕士研究生28名,以社会实践的形式柔性引进吸引12名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为长寿区奉献才智。同时,加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积极组织263名新取得高级职称和326名新取得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岗前培训;协助区委组织部完成技能人才风采展示电视节目《我为你喝彩》第四季海选、现场录制等工作。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引进、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环境;统筹实施各类人才项目,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培育壮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创新引才机制,推动人才与产业、技术、创新的融合,充分发挥人才服务产业、服务基层的作用……

据了解,按照既有利于引进急需紧缺优秀人才,又有利于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的要求,根据《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长寿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长寿区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办法(试行)》于今年1月1日施行。“该‘试行办法’,从引进对象、人才认定、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考核管理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充分彰显了区委、区政府招才引资的决心,培育培养人才的信心。”长寿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试行办法”的施行,必将为长寿区集聚起更多更优秀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

创新体制机制

人事服务管理上水平

今年春节期间,长寿区开展企业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和下岗失业军转干部新年走访慰问活动。长寿区人社保局对全区10个单位和部门所属的244名企业退休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和下岗失业军转干部进行普遍慰问,实现了全区相关群体慰问活动全覆盖。

“慰问军转干部,只是我们开展人事服务管理工作的一道剪影。要做好人事工作,远不止慰问活动那么简单。”长寿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人事服务管理水平。

该局认真执行公务员分类改革,探索公务员公开招录方式,不断优化公务员结构。强化正向激励,健全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严格公务员监督管理,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深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化能力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公务员履职尽责。

同时,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和聘用合同制度,努力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持续探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的调整办法,不断优化岗位结构,形成动态管理机制。

此外,健全完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工资制度,落实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不断优化工资结构。持续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不断缩小工资收入差距。

据了解,去年该局顺利完成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全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完成5960名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过渡手续,目前改革工作正循序推进。同时,加强公务员规范管理,顺利完成招录、培训、考核、奖励、津补贴调整、非领导职务晋升等日常工作。

积极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人事人才制度,多渠道、多形式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引进高水平、紧缺型人才,不断优化基层公务员结构、激发基层公务员活力,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动态调整工作……为建成“人才强区”,长寿区人社局正继续拼搏在路上。

通讯员 程润红 苏和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