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开启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访区农业农村委主任扈月文
临江镇明月村现代农业园
区农业农村委主任扈月文
扫描二维码了解访谈详情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十三五”时期,区农业农村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把做好农业农村发展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四五”时期,区农业农村委如何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区农业农村委主任扈月文。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十三五”时期,我区在农业农村发展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扈月文:我区取得了五大成效:一是饭碗端得更牢了。划定66.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3%,粮食面积稳定在170万亩,产量稳定在57万吨。老百姓“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品种丰富,供应充足。二是政策定心丸更实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顺应了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经营权的期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6.2亿元,惠及农户32.7万户,充分调动了广大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整合扶贫、三峡后续、农综、交通、水利各类涉农资金50余亿元用于农业农村发展。三是短板补得更齐了。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5%。新建改造农村电网线路1.25万公里,村村通动力电、户户用上安全电。农村天然气用户覆盖率达到30%。4G网络、光纤网络实现村村通。建成“四好农村路”1881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为100%、通畅率达到81%。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四是农业链条更长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增至13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95亿元。建成扶贫产业基地2634个,带动3.1万贫困户如期脱贫。市级农业企业增至45家,总量位居全市第1。农业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0.3亿元,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实现3.5亿元。五是舌尖更安全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5.7万亩,推广复合生态模式7.8万亩,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技术20万亩,新认定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11个、“两品一标”农产品63个,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主体266个。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
记者:除取得五大成效外,“十三五”时期,我区的农业和农村有哪些变化呢?
扈月文:我区的农业和农村有三大变化:一是农业变得更强了。预计2020年,农业总产值122.6亿元,比“十二五”末增52.2%,年均增长近10%,农业增加值77.4亿元,比“十二五”末增34.5%,年均增长超过4.5%。二是农村变得更美了。全面完成人居环境三年行动任务,组团式推进项目148个,改造卫生厕所6.81万户,新(改)建农村公厕168座,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森林覆盖率达到55%,江河流域水质总体保持Ⅲ类,建成市级美丽宜居、绿色示范村庄69个。满月马营村获评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大进红旗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大进年华、郭家毛成等22个村获批市级美丽宜居乡村。三是农民变得更富了。预计2020年农民收入16369元左右,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60.9%。城乡收入比由2.36:1缩小到年的2.27: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5年的43.41下降到的38.1,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记者:“十四五”时期,区农业农村委作为重要部门,将采取哪些主要举措,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扈月文:“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重点抓好6件事:一是抓稳产保供。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十四五”时期粮食产量要实现稳中有增,确保稳定在57万吨左右,生猪产能稳定在150万头左右。二是抓有效衔接。过渡期内,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措施、考核机制等方面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是抓十年禁渔。进一步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和生计保障工作,坚持不懈抓好我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四是抓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编制区域村庄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分层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抓耕地保护。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集中连片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现代农业装备,提升耕地质量。六是抓改革创新。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平台,深入研究依法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不断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和系统性集成。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