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巡视”、“学习”、“培训”、“调研”、“研讨”……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活动,却是变相公费旅游的“马甲”。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大公款旅游的治理力度,但在“高压线”下,一些部门、单位不仅不退缩,反而搞变通,通过越来越隐蔽的方式,越来越巧妙的“马甲”,寻找新的旅游“线路”。
公务活动成为旅游的包装,一方面既是因为穿着各类公务活动的“马甲”,审批容易通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财务上更容易报销。有旅游行业人士就曾透露,公务团是特别受旅行社偏爱的团,“公务活动最多占到50%,大部分行程都围绕着景区、购物、休闲活动展开”。于是在公款旅游禁令之下,为了帮助公务团“闯关”,适应公费旅游“变装”的需求,一些旅行甚至还形成了一整套“行规”,比如伪造邀请函、会议通知等进行出国(境)旅游,为了报账方便,帮忙做两份行程单……
当硬性的禁令约束成为“牛栏关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猫”们,自然会随处找机会、到处钻空子。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发布后,中央又出台规范公务接待的新规,其中多条规定剑指公务活动中的各种变相旅游现象,并发布了具体而细化的禁令,明确规定,要把公务接待的整个费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单独列示,把公务接待工作纳入问责范围。这就卡住了公务活动的经费源头,把住监督、问责的关口,从头到尾扎紧制度篱笆,形成完整的制度链条,防止公务活动变成公费旅游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