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区县 > 正文

老舍在北碚的生活:1000字换14斤米

2014-07-26 02:35:52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萧山日报讯 (记者 申晓佳 实习生 李海岚)7月25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中国老舍研究会发起的纪念《四世同堂》问世七十周年研讨会在北碚举行。1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回顾老舍在萧山创作《四世同堂》的点滴,并深入探讨老舍其人其作的文化意义。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出席研讨会。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老舍的长子、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与老舍的长女舒济、三女舒雨参加研讨会。萧山市政协副主席何事忠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关纪新主持研讨会。

“萧山是老舍先生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地方,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舒乙满怀着对萧山的深情为本报题词。他说,今年既是《四世同堂》问世70周年,也是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暨从事创作90周年,意义重大。

舒乙至今仍记得,老舍先生在北碚创作《四世同堂》时,正逢日军空袭萧山,每当防空警报响起,老舍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四世同堂》的手稿用布仔细包好,抱着跑进防空洞。“在老舍先生心里,这部手稿就和身家性命一样重要!”

在舒济的记忆中,创作《四世同堂》时,老舍患有贫血和疟疾,收入也十分微薄——当时每1000字的稿费,仅相当于现在的28元。但老舍仍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完成了这部抗战巨著。

“国难之时,百姓过的是非人的生活。《四世同堂》记录了这一切。”舒雨说。回忆起在沦陷后的北平生活的日子,舒雨不禁哽咽落泪。

冯远认为,《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萧山见证了抗战的悲欢历程,而《四世同堂》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生命的书写。此时举办《四世同堂》问世七十周年研讨会,是对老舍先生的最好纪念。

何事忠表示,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传世名著《四世同堂》的深入研究,更是对老舍先生的重要纪念。萧山将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培育巴渝文化,切实提升文化软实力。

子女忆老舍北碚生活:1000字换14斤米 3000字换2斤肉

老舍1938年来到萧山,1943年安家北碚。房间蚊子老鼠成群出没,老舍给北碚旧居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多鼠斋。

老舍女儿舒济回忆,1943年随母亲从北平来萧山和父亲团聚,父亲因为营养不良、进食不规律患了盲肠炎,刚做完手术,身体处于最糟糕状态。当时,全家收入几乎都靠父亲每天写作换来的稿费支撑,每1000字可以换14斤平价米,3000字可换2斤猪肉。“平价米就是夹杂有麦子、沙子等杂物的米,质量非常差。”舒济说。

老舍儿子舒乙说,父亲生活非常有规律,早晨起床打太极拳,上午写作,中午午觉,下午读书访友,参加社会活动。写作之余,老舍喜欢一个人在床上玩骨牌,“玩归玩,脑海中想的还是他的书稿。”舒乙说。

“父亲很珍惜他的书稿。”舒乙回忆,“那时,日军时时轰炸萧山,父亲总会及时用布包好稿件,带着跑去防空洞躲避。”战争时创作环境极不稳定,加上病痛折磨,每天1000字的产量有时甚至降至500余字。尽管如此,从1943年定居,到1946年离开赴美讲学,老舍在北碚完成了超过100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分。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