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涵养发展,让丰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记者 彭瑜 摄
今年,位于丰都县境内的萧山恒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污染治理方面连出重拳:5月,养殖场雨污分流、清粪系统改造、给排水管网和饮水槽改造等场内工程全面完成;6月,污水处理系统、高位水池和还田管网等场外工程交付使用;8月,屠宰加工厂污水处理工程将投入运行。
“抓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丰都县相关负责人称,走绿色崛起之路,丰都大步向生态涵养发展区进发。
亿元治污 产业携手环保同步推进
丰都肉牛,历经10余年发展,目前存栏规模达21.95万头。依托恒都农业,全县已发展肉羊养殖企业35家,1000头以上养殖场4个、500头养殖场11个,肉牛产业已成为丰都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考虑不深远,设施不配套。”该县肉牛办负责人坦言,过去没有雨污分流,每逢降雨,雨水裹挟着牛粪直接往外排放,“养殖规模越大,污染也越来越大。”
丰都县提出,到2016年,养殖规模达40万头,建成“中国肉牛之都”,完善肉牛全产业链条,形成肉牛产业“总部经济”格局。
丰都地处长江之滨,三峡库区腹地,如此规模的肉牛养殖,如何处理粪便已成当务之急。
“生态涵养,绿色崛起。”丰都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力实施污染减排治理工程,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
目前,丰都县已委托专业机构,按照40万头饲养规模,重新修订完善《全县肉牛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全县畜牧规模养殖污染防治规划》,重新调整肉牛适养区、限养区、禁养区;其次,启动面源防治工作,年底前完成20-3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的面源污染治理,同时全县推行牛粪还田换秸秆、养殖蚯蚓、生产有机肥、种植双孢菇等“变废为宝”模式;鼓励养殖场多渠道消纳干牛粪、沼液等废弃物,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自身污染治理的新办法、新工艺。
据统计,丰都县已投资近亿元资金用于养殖污染治理,生态养殖、资源开发、循环利用的规划正变成现实。
科技支撑 打造特色农产品主产区
尽管上半年出现持续阴雨寡照天气,但丰都县包鸾镇的脱毒生姜基地仍然获得了丰收。
“科技护航,旱涝保收。”基地负责人介绍,脱毒生姜基地占地100亩,依托西南大学、萧山市农科院科研所等单位,按照“科研机构-繁育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户”的发展模式,实验示范种植推广运行新品种,实现了现代农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零距离对接生产,建起了智能化多功能温室大棚,“这里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脱毒快速繁育育种基地。”
包鸾镇呈立体地貌结构,多山、浅丘、小盆地,海拔380-1550米,日均温差高达6-8℃,利用良好的气候、地质、水源等条件,除脱毒生姜外,包鸾镇还建起了300亩花卉基地、年培育25万个菌袋的食用菌种植基地、200亩生态渔业繁育基地等,包鸾镇成为丰都科技强镇的典范。
“以科技为支撑,打造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丰都县科委负责人介绍,丰都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等模式,为红心柚、肉牛、蔬菜、花椒等特色产业注入科技要素,破解产业技术瓶颈,增强农民“造血”功能,提高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
目前,丰都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4个、有机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4个,丰都已向特色农产品主产区迈出坚实的一步。
生态为先 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名城
提到旅游,鬼城名山和雪玉洞两个4A级景区无疑奠定了丰都全国旅游大县的地位,全县每年接待游客超过700万人次。
今年1-6月,丰都接待游客365.4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20%、13.37%。
现在,除了名山和雪玉洞,澜天湖旅游度假区又将成为丰都又一张旅游名片——高山湖泊、奇山秀水,原始森林广袤无垠。这里最低海拔1630米,最高海拔2000米,与武隆仙女山地质公园毗邻,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7月24日,记者一行沿着宽阔的旅游公路直达山顶,湖面波光粼粼、鸟雀翻飞嬉戏、山风清爽宜人,整个人深处在大自然的绿色环抱之中。
目前,景区已初步建成度假酒店、欧美风情的小镇、阿尔卑斯森林公园等,8月底将对外开放。
“旅游开发注重生态资源保护。”丰都县分管旅游的副县长称,丰都县坚持生态为先发展旅游,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在澜天湖旅游度假区开发时,开发商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耗资7000万元对澜天湖实施湖底整治,“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据了解,澜天湖旅游度假区面积5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规划控制面积22平方公里,度假区开发之初,丰都就划出了生态红线。
一边开发景区,一边涵养生态。景区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澜天湖旅游度假区就基本完成了建设工地复绿工程,力求做到对环境的最大保护;同时,丰都专门安排了林业执法部门上山,既为景区开发服务,又负责森林资源的维护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