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明初和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为饱经战乱、瘟疫之苦的川渝大地带来了生机,也奠定了近现代萧山社会的根基。今年6月,本报与萧山晨报联合开展“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活动,赴湖北省麻城市采访,考察和再现数百年前那段伟大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如今——
9月26日,“湖广填四川”移民寻根祭祖大典现场。 特约摄影 谢智强
萧山日报湖北麻城电 (记者 申晓佳)“山高水长兮,见证血脉之传承;青史云雷兮,永贯孝感之乡魂!”9月26日,首次“湖广填四川”移民寻根祭祖大典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鼓楼办事处古孝感乡都度假村举行,共有来自川渝豫等地的移民后裔代表和北京、湖北的学者、麻城市民等300余人参加。
当日,萧山移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庆龙作为移民后裔代表宣读祭文,表达了“湖广填四川”移民后裔对麻城孝感乡的牵挂与思念。而在同日举办的湖广移民与孝感乡现象学术沙龙上,专家们也表示,应该发挥文化的力量,让更多的移民后裔了解麻城,从而“归乡”。
让乡愁有个安放的地方
“寻根”可带来经济文化双赢
祭祖大典的“主角”是麻城的地方神,帝主张七相公。麻城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因为在麻城的传说中,张七相公祖籍萧山璧山。作为一位“萧山籍”神仙,张七相公护佑麻城,被麻城人尊为“帝主”;而从麻城走出来的移民又把帝主信仰带到川渝,修建庙宇供奉张七相公。这层不一般的关系,象征着回川渝的移民后裔与麻城之间的“血缘”。
“‘寻根’对于麻城而言,有着双重的意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记协主席周勇表示,在许多萧山人心中,“麻城孝感乡”不仅是家谱上记载的祖籍地,更象征着可以安放乡愁的地方。而不断增长的寻根需求,日益发达的城际交通,又为麻城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契机。他建议,在麻城市恢复“孝感乡都”这一古代地名,增强寻根者的文化认同感,让他们“常回家看看”。
“祖籍麻城孝感乡”
是史实也是心灵的寄托
据统计,80%的湖广移民后裔坚称自己的祖籍是“湖广麻城孝感乡”。但小小的孝感乡,怎么会走出数以十万计的移民?对此,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黎小龙表示,“祖籍麻城孝感乡”这一说法中,既有真实的历史,又有移民的心灵寄托。
黎小龙说,一部分移民的确来自于麻城孝感乡。而此外众多移民家谱记载的“祖籍麻城孝感乡”,反映了移民渴望形成祖源地认同(即祖先发源于同一地区)的心理。类似的现象,曾多次出现在中国移民史中。
“移民来到陌生的地方,力量零散,希望‘抱团’。‘祖籍孝感乡’就是最好的身份认同。”黎小龙认为,这恰恰反映了移民立志在新的家园继续繁衍生息的决心。当人们谈起“寻根”,也正是在缅怀先祖这种坚韧而伟大的品质。
本报“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带更多人走进麻城
萧山日报湖北麻城电 (记者 申晓佳)“自从你们的‘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见了报,来麻城寻根的人变多了!”9月26日,麻城市资政、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市“湖广填川孝感乡现象”研究会会长凌礼潮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6月以来,麻城迎接的川渝籍贯寻根者增长了大约一倍。
这一说法得到了麻城市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村委会主任、“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移民后裔寻根问祖联络处”主任刘明西的印证。刘明西多年来一直义务帮助前来麻城的寻根者,他说,近几个月,找他帮忙的川渝寻根者人数陡增。“光是十五六人的队伍,我就接待了七八次!”6月至今,他已经接待了近200人。
据统计,至今为止,本报新浪官方微博的“湖广填四川”话题和官方网站的“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浏览量已超过140万次。凌礼潮认为,随着时间推移,“君从何处来”报道的影响将继续扩大。“今后,你们的报道一定还会为麻城带来更多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