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区县 > 正文

我市高校专业结构 房地产建筑金融业人才不足

2014-10-28 03:22:38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萧山日报讯 (记者 李星婷)明年7月,我市将有20余万名大学生毕业,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我市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是否契合?为何广大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难”的同时,不少企业又陷入“用人荒”?10月27日,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追踪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次分析了我市高校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的匹配度,并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建议。

直辖后新增24种专业填补空白

截至2012年5月,专业种数增加到193种

据了解,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历时近一年时间,采用《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1998-2013)、《萧山市统计年鉴》(1998-2013年)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完成了此报告。

数据显示,直辖后,我市普通高等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高校数量从1997年的22所增长到2012年的60所,本科院校由16所增至25所;在校生总数从8.4万人增至62.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8%上升到34.1%。

此外,1998年我市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种数仅104种,平均每个院校仅有12.8个专业;而截至2012年5月,专业种数增加到193种,平均每个院校拥有40.24个专业,其中24种专业填补了原来的空白。

“这说明,直辖以来,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我市专业数量持续增加,学科覆盖面大为拓宽。”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玲表示,尤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增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类等新增专业,有力地支撑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三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

房地产、建筑、金融专业设置不够

统计数据也显示,2012年我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为3.1:66.3:30.6;其对应的专业设置比为3.6:32.8:63.6。“我市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其中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与其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基本持平;而二、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则与两大产业的贡献率不匹配,分别相差33.5%和33%。”李玲表示。

《报告》还详细分析了我市各细分行业的人才供应与产业需求结构匹配度:其中,我市信息传输、软件业等行业在2004年偏离度异常大,曾达47.73%,目前仍处于吸纳人才的状态。此外,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人才偏离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与我市交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有密切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我市房地产业、建筑业发展迅速,但其所创造的财富价值速率远远超过为其供给的人才产生速率。”李玲指出,目前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这三个行业的专业布点数处于极不合理状态,这些行业人才需求大,而相应专业设置还不够。相反,我市农、林、牧、渔业以及与地质勘查业等,则处于结构偏离度小而专业布点数多的不合理状态,可适当削减专业培养人数。

相关链接>>

合理布局高校专业结构

让学科优化与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李星婷

针对目前我市的状况,如何建立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总体来说,我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日趋协调,但就业结构的调整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李玲分析,由于高校人才培养需要4年左右周期,这就需要提前进行分析预测,以便高校有效调控各专业的供给量。

《报告》预测出2015至2030年我市劳动力需求情况,预计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以年均1.7%的速度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则以年均3.2%和2.6%的速度增加。

“目前我市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太大,今后要增加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就要提升科技含量、减少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李玲表示,在第一产业中,优质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产业正成为优势产业,应加强农业产业化高级人才的培养。而在第二产业中,汽摩、电子信息、生物环保等产业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其学科专业应重点扶持。此外,交通运输、餐饮、房地产等产业发展迅速,应加大相关人才培养。

合理布局高校专业结构,不仅能提高就业率,还能促使学科优化与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使区域内商业贸易得到发展,工业也会向交通条件好的地方集聚,从而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李玲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