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探测器和电脑自动调节大棚室温,透过安设在地里的摄像头为蔬菜诊病,利用条形码追溯猪肉来源……10月26日,从农业部召开的农业信息化专题展暨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代表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物联网,成为会议“热词”。
所谓物联网,就是将射频识别、无线通讯等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物联网。
近4年来,我市农业物联网已经起步。但记者在走访几个区县时发现,目前我市农业对物联网还难以“一网情深”。
农业物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今年夏天,泥香味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徐清云虚惊了一场。初夏,合作社位于黔江区冯家镇桂花村的200亩番茄叶子上,蒙上了灰色的霉斑,严重的则出现枯萎,眼看一年的收成就要“全军覆没”。
徐清云联系上了西南大学园艺系的刘教授。刘教授坐在位于北碚的办公室,让计算机与设在黔江基地边的高清摄像头连接。他将摄像头倍数放大到最后发现,这是番茄灰霉病的症状,并开出了处方。按处方施药后,番茄植株又迅速恢复了活力,收成没受太大影响。
在渝北区海心超市,精品蔬菜区的蔬菜盒上都贴有一串条形码,用超市终端机一刷,触摸屏上便显示出生产基地、播种、施肥打药等信息,有了问题便可溯源追责;在市畜科院的荣昌猪保种场,封闭圈舍内的温度一旦超过26℃,风机自动开启降温,猪儿们马上由烦躁变得安静,这个本应由两个人管理的仔猪圈舍,每天只需1名兼职人员照看便足矣。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市农业物联网从2010年起步,目前主要由一些成规模的种植场、养殖场在使用;这些种植、养殖场,大多生产的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或普通农产品中的精品,涉及物联网的主要有环境监控、生产监管、物流配送等环节。
为何我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如此缓慢
以种植同一品种的番茄为例,在使用物联网的以色列,亩产可达30吨;而在采用传统方式由农民精耕细作的中国,只有7吨。
其实,节本、高效的农业物联网,已在北京、黑龙江等8个省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我市发展近4年来,农业物联网只是零星地被应用。
为何我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如此缓慢?
首先,作为新鲜事物,我市还有相当多的种、养殖者不知道物联网为何物,许多人还着眼于从饲料、肥料等环节节省成本,而这些方式能挖掘的节本空间已很有限。与此同时,作为西部地区的传统农业大市,我市还没有出台专门扶持农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各地也缺乏发展农业物联网的推力。
资金,则是阻碍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现实瓶颈。徐清云告诉记者,自己在基地和配送中心安设了10个摄像头,花费就达七八万元;而在市畜科院荣昌猪保种场,一个200平方米的圈舍要加装自动监控、温控、喂食系统,要多投入10多万元。这对前期投入大、平时还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的农业生产者来说,无疑是笔巨款,因而目前在我市使用较零星。
员工素质,则成为阻碍农业物联网的又一难关。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还要经常日晒雨淋,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养殖户涂达城告诉记者,猪场位置偏,手下的工人都是50多岁,连开关电脑都不会,更不要说还要用电脑整理数据、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了。
我市农业物联网如何迎头赶上
“物联网的应用,代表的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市农委信息中心书记陈勇表示。
面对这种趋势,我市农业物联网如何迎头赶上?
首先,仍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在加大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对农业物联网可给予更多关注与扶持;将部分规模种植、养殖场设为示范点,辐射周边。“在有‘钱景’的新生事物发展中,政府给予的支持,可以加快推广速度。”市畜科院信息中心主任徐顺来说。
其次,由于资金缺乏而导致的“贫血”,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阻碍,各地可加大对应用了农业物联网生产者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
至于人员素质问题,徐顺来表示,现在提倡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家庭经营、提高劳动报酬等,已吸引了一批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今后通过在新型农民培训中加入农业物联网的内容,让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年轻人具有一定的物联网运用与维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