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聘用护理人员“全副武装”。通讯员 张远军 姜恒 摄
“Are you OK?(你感觉如何?)”12月8日,埃博拉诊疗中心(中国ETU),医疗队员、西南医院泌尿外科医生支轶再次来到病房内,询问Abraham的身体状况。Abraham是中心接诊的首位埃博拉疑似患者,入院时也是支轶接诊的,“说起来,这是一场突然打响的战斗!”
中心门口偶遇黑人疑似患者
蒙罗维亚当地时间12月5日下午四点半,支轶正好到中心门口送非盟的医生离开。这时,一个20多岁的黑人小伙向支轶他们走来,双眼通红,表情非常痛苦。
直觉告诉支轶,肯定有情况!
“I’m sick!(我生病了!) ”黑人小伙直接说。
支轶马上警觉起来:会不会是埃博拉患者?自己该怎么办?看着黑人小伙痛苦的表情,支轶已经来不及恐惧,而是出于医务工作者的本能,按照之前演练过无数遍的流程,迅速拿来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对黑人小伙进行简要问诊。
战斗打响了!
通过询问,得知黑人小伙叫Abraham,已经发热3天,伴有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且眼结膜充血,牙龈出血,埃博拉出血热的症状体征比较典型。加上Abraham也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其居住的社区周边陆续有人查出感染埃博拉病毒,并有朋友已经确诊因埃博拉病死亡。
测量体温后,支轶一看是39.5℃。
“无疑,这是一个埃博拉疑似患者,战斗的警报拉响了!”支轶立即回到医生办公室,王云贵院长、医疗组长吴昊、首席专家毛青教授等人已等在那里。他汇报完病情,王云贵果断作出决定,“中国ETU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立即收治该患者,展开救治!”
疑似患者眼神透露信任
“其实初见病人时,我还是有些紧张。”支轶说,后来慢慢平复下来,心里一遍遍念着防护流程,穿戴好防护服(PPE),引导疑似患者来到医院的门急诊部。
疑似患者非常虚弱,因持续高热以及呕吐、腹泻,使体液丢失很多。支轶让他坐在接待室的椅子上,并给他递上一瓶水,同时和他交谈,安抚其情绪。疑似患者也从焦躁中慢慢平静下来,眼睛望着支轶,眼神中透着信任。
门急诊的医护人员们迅速穿戴好全套防护服,分为两组,医生来到分诊台采集病史,护士则测量体温和协助照理疑似患者,一切紧张而有序……
就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抗击埃博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怎样进入病区:不能走回头路 20个步骤脱衣
埃博拉诊疗中心接诊病人后,医护人员是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如何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蒙罗维亚当地时间12月7日,医疗队员、新桥医院呼吸内科副教授胡明冬为我们讲述了进入病区查房的完整流程。
“喝生理盐水没?”在进入病区前,还未穿防护服,胡明冬再次提醒同伴喝生理盐水,“之前训练期间的经验告诉我们,进入隔离病房为患者查房前后需要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天气又热,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后大量出汗无法避免,如果不提前补充足够水和盐,大量出汗后人就很容易发生休克。”胡明冬解释。
待一切准备妥当,胡明冬和同伴再次检查了一次带进病区使用的各类医疗用品和查房用品,以及需要补充的各类消毒用品,然后采取先后进入的方式进病区。
为何要先后进入?据了解,埃博拉诊疗中心严格按照传染病医院标准,分为三区,即清洁区(绿区)、潜在污染区(黄区)和污染区(红区)。胡明冬先进入黄区后,就要立即检查该区域所有物品,呼叫暂时留在绿区的队员传递所缺物品;进入红区后,如果缺少物品,就要由绿区队员通过黄区传递入红区。
他们不能走回头路,以有效避免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被严重污染,降低人员感染的可能。
进入病房后,胡明冬先是为两位门诊收治来的疑似病人查房。
查房过程中,为了避免疑似病患间的接触传染,每查完一人,胡明冬就要立即进行手部消毒,更换手套后,再进行下一个病人的查房。
3个多小时后,当胡明冬完成所有工作后,防护服包裹着的脸已全是汗水,顺着面颊往下滴,全身也像泡在水里一样,恨不得能立即脱下所有防护服。
胡明冬与同伴严格按要求,依照脱衣程序先后在脱衣一室和脱衣二室一步不落地完成了所有脱衣的20余个步骤。
30分钟过去后,当他们脱掉所有防护服时,发现贴身内衣已完全湿透,甚至能挤出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