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部署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刚才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了一年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立足萧山实际,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主要目标和任务可望全面完成。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加快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各区域、各区县着力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运行风险总体可控。预计全市GDP增长10.8%左右,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特色效益农业稳步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开展,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133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25项重点改革专项取得明显突破。进出口增长40%左右,实际对外投资增长超过20%。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8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全市新增文化企业近万家。
——民生工作持续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22件城乡民生实事成效显著,完成37.33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解决41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妥善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民生难题。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乡养老、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2%、96%,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改革发展稳步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有望达到24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7.1%;城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7%,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水质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43%。
——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大力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到市信访总量、人数分别下降7.91%、8.53%,八类主要案件下降22.1%,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较大事故起数分别下降8%、21.6%;有效应对“8·31”“9·13”等暴雨洪灾并科学组织灾后恢复重建,最大限度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各种问题挑战不断涌现、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些成绩,十分不易、难能可贵。这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四大班子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各条战线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必须充分肯定、倍加珍惜。
关于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深刻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明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是基本前提;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关键。中央在科学分析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国内“三期叠加”等复杂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并对新常态带来的一系列趋势性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中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部署的各项任务上来。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认清新常态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发展条件和要求的新变化;要把握新常态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内在动因与外在特征,及其带来的趋势性变化,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要求和重点,切实增强做好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实效性和前瞻性。
一要辩证看待经济运行的起伏,更加注重看整体、看主流。发展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运行出现阶段性波动符合经济规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正常现象。就我市今年以来经济走势看,在局部和一定时段有高低起伏,但总体上平稳向好;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横向比较仍处于较高增长水平,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就业、物价和居民收入情况良好;部分经济指标较去年有所回落,但经济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进一步优化。当然,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基础设施投资下滑、部分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困难等,有的是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碰头,有的是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交织,有的是普遍性问题和局部性问题相互影响。但总体上看,这些矛盾和问题仍处于可控范围,可以预期,明年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对此,我们既要正视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更要把握主流、坚定发展信心。
二要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更加注重看质量、看内涵。从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大趋势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我市自然不能置身其外。我们要全面地、具体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发展速度问题,决不能只讲发展速度“一点论”。即便是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只要增长速度真实可信、增幅波动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发展动力逐渐转换,就应当保持定力。当然,也不能片面地、错误地认为增长慢了就是转方式调结构工作抓得好,增长得相对快一点就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化解政府性债务必然影响增长速度,增长得快一点就必然会增加债务。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发展方式有问题、发展方式转变不够有力,是不科学、不可持续的,不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中央提出,在经济增长速度上不要求整齐划一、齐步前进,“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快一点也是要鼓励的”。我市“双欠”和“四大加一大”的市情决定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完全必要的,发展现状和潜在空间也表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客观上能够达到的增长速度,必须全力以赴实现,努力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三要辩证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取舍,更加注重看潜力、看可持续性。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调整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根子是结构性问题。我们要抓住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有利时机,大力做好增减取舍的文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持好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要深刻认识到,增速度、增规模、增总量是发展,减物耗、减浪费、减污染也是发展。增以减为前提,减以增为目的,二者要辩证统一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要求上来。要把稳增长和促转型、调存量和引增量有机结合起来,既加大存量调整力度,又注重把增量做大,更注重把增量做优,通过做大做优增量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增强统筹性,促进全市区域结构、城乡结构调整优化。这看上去做的是“量”的文章,实际上追求的是“质”的发展,是发展动力的转换、结构的调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注重经济长期的平稳健康发展。
四要辩证看待经济发展趋势的衍变,更加注重看苗头、看规律性。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各经济体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美国复苏加快,新兴市场国家总体放缓,欧洲、日本依然步履维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虽面对诸多困难、挑战,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数较小、后劲较足、潜力较大,中长期仍将保持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但“不变”之中蕴含着变量,新常态也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苗头性、趋势性的变化。比如,大众化、模仿型消费正悄然变化,网购、旅游等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互联网经济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环境约束趋紧,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势在必行;我市面积大、区域城乡差异大,互联网、信息化等新技术应用以及新能源开发,使得发展相对落后的功能区域和区县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绿色发展,等等。这些变化将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我们要善于把握趋势、发现问题、捕捉机遇,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思路上及时调整、在政策上抓紧对接、在措施上更加有力,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积极作为、加快发展。
五要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更加注重看后劲、看协同性。动力转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这种转换,不是要搞推倒重来,而是一个无缝接续、均衡协同、优化增强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发展动力转换,要抓住三个关键:其一,高度重视“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现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稳增长必先稳投资;消费的基础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好,确保“三驾马车”更均衡协调地发力。其二,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培育新的发展动力。要立足新常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充分释放当期增长动能、增强未来增长潜能。其三,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在工业化时代,技术变迁往往是递延式的;进入信息化时代,技术变迁是跳跃式的。谁能抓住当前技术变迁的主动权,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制高点。总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打好“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的组合拳,增强混合动力,解决当前稳增长的动力问题;又要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解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能问题,真正使经济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培育新的增长点。
六要辩证看待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长远。眼下,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浪潮正在兴起。我国经济腾挪空间广、回旋余地大,这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萧山市是内陆超特大城市,只有坚持扩大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强化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加强协同,统筹联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部署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新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我市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这些都能为全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发展环境总体良好。当然也要看到,我市还面临着支柱产业相对单一、创新驱动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挑战。这些挑战,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有短期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结构性的也有体制机制性的,彼此交织、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都是客观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要在长周期中分析把握机遇与挑战,立足当前、善谋长远、顺势而为,把经济发展环境中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转变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把面临的挑战和现实困难转换为倒逼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上述这样的形势变化,对各级领导干部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同志们都要有紧迫感,有“本领恐慌”,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研究在新常态下如何去立足市情、把握机遇、创新思路,实现后发优势。否则,按照老办法,靠拼优惠政策去吸引项目,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是不行的。或者眼里只盯着困难,讲起困难头头是道,但不去积极主动作为,也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战略上要保持清醒,有定力、有耐心,战术上要高度重视,有创新、有办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谋划好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二、科学把握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
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强化改革、开放和创新三大动力支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风险防控,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概括起来,要把握好五句话:有定力、善作为,转方式、提质量,重统筹、促公平,防风险、补短板,打基础、可持续。
——有定力、善作为。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沉着应对复杂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对增长速度的快慢冷静分析、全面认识,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在转方式调结构、转换发展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积极作为、善于作为,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创造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提档升级。
——转方式、提质量。就是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要以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引导生产力布局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重统筹、促公平。就是要统筹推进“四化”建设,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更加注重资源要素在区域、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和公平使用,保证不同所有制经济、各类市场主体都能够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防风险、补短板。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领域和“瓶颈”因素,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精准施策、定向发力,在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打基础、可持续。就是要从经济长周期着眼,适应发展动力转换,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兼顾当前稳增长与长远可持续发展,结合近期要解决的难题和长远要达到的目标,以“一张蓝图干到底”、“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围绕打牢产业基础、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把夯实发展基础的工作做细做深做实,推进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完成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
明年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及早部署、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力争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取得圆满成绩,为“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十一个方面的任务:
(一)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萧山是衔接和联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枢纽,在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明确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促进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是精准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现萧山在全国“一盘棋”中科学定位、积极作为的战略选择。一要统筹好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的要求,推动现代服务业更多地向都市功能核心区集聚;引导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布局;推动新增工业和人口落户城市发展新区,发挥其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作用。要坚持优化提升、做大做强,强化大都市区要素资源整体集聚辐射能力,发挥大都市区主引擎作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要进一步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推进人口有序转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加快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二要加快建设外通、内畅、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以都市功能核心区为中心的环状与放射状相交织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市郊铁路,开工一批隧道和桥梁工程,破除各功能区域之间的地理阻隔。结合国家区域发展大战略,重点打通萧山南向大通道,畅通西向、东向通道,更好地发挥萧山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辐射、承接、转移、疏解的作用。三要加强区域合作协作。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带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振兴、协调发展,共同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
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机遇。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关键作用,使信息化成为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看,信息化有利于打破城乡壁垒,促进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从构建外向型经济体系看,信息化缩短萧山与世界的距离,比如发展服务贸易,因为有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运用,萧山与沿海地区相对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地处内陆也可以“直通”全球,区位劣势逐渐淡化。从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看,信息化有利于促进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孕育新的增长点。从促进社会发展看,信息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利器”。要大力促进互联网经济,加快先进信息设施和网络建设,整合全市信息资源,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拓展重大应用领域,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要在运用互联网、信息化引领绿色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全市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等方面多做些探索,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子。有关部门要加强调研,抓紧制定方案,把这件事作为明年一项新的民生实事来办。
(二)着力稳投资、促消费、扩出口,推动“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投资仍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更加注重突出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改革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率、扩大有效投资。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与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结合起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推广PPP投融资等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吸引社保资金、保险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与优化投资结构结合起来,科学把握投资方向和领域,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优化产业投资结构,以提高五大功能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为重点优化区域投资结构,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优化科技投资结构,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为重点优化投资主体结构。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与化解政府性债务结合起来,严防严控投资风险,建立健全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体制机制,决不能走一边扩大投资、一边增加债务的老路。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与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重点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城市交通网络等重大战略部署,抓紧启动一批近期带动力强、长远支撑作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生态环保产业项目,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都是需要持续用力抓好的重大事项。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稳增长的基础。当前,我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到50%,要坚持不懈地扩大消费需求。一是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特别要加快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消费环境,让城乡居民愿意消费、放心消费。二是加快培育消费热点。要顺势而为,大力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文化旅游和信息等新兴业态,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健康、医疗等服务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三是创新实体消费平台。着力升级改造商圈设施,打造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形成多梯次的实体消费模式,让消费者在购物中休闲娱乐,在休闲娱乐中体验消费。四是抓住消费模式变化机遇。网络购物等已成为消费新模式,电商等新兴零售业的蓬勃发展,本质上是购买力通过线上异地转移,既对传统零售业带来挑战,也为扩大消费提供机遇。要适应消费新趋势,加快引进和培育电商及关联产业,拓展本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
出口具有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我市经济结构外向度较高,这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是一个优势,一定要加以巩固和发展,千万不能忽视外需。要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档次,既要稳定传统优势市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出口,也要积极拓展新市场,稳步发展一般贸易,积极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增量提质,形成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力态势。服务贸易是我市外贸新的增长点。要继续狠抓五大服务贸易专项,加快拓宽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服务贸易新领域,加速形成新的外向型产业集群。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加快发展中提高质量效益、协调互动中促进转型,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筋骨,要把做强做大工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重点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液晶面板、MDI、页岩气、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
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以集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为导向,着力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业、现代流通业以及健康养老、旅游等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协同发展、跨界发展、创新发展。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产业关联度大,就业机会多,是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可持续产业。萧山是世界著名的内陆山水城市,各类旅游资源达1300余处,拥有长江三峡、乌江画廊等世界级峡谷景观和武隆、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还有为数众多、底蕴深厚的古镇、古村落,旅游资源别具一格。要切实加强整体谋划和布局、市场和产品开发、品牌打造、集团化营销等方面工作,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开发新兴旅游产品,加强精品景区和线路建设,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的支柱产业。
(四)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夯实“三农”基础。“三农”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一要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萧山各地实际,坚持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什么有特色、有效益就发展什么。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农畜产品市场化程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发展。尤其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要放活思路,着力培育一批特色生态农产品,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围绕移民安稳致富,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后续工作。二要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不断拓展农村发展空间。三要下大力气做好农民增收各项工作。健全和完善农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种地能挣钱、增产能增收、务农得实惠,确保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市居民,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四要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工作。农村改革是明年全国改革工作的一个重点,我市在农民工转户、地票交易、“三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探索,要继续加大统筹城乡改革探索力度,争取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尽快破题。
(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对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经济稳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内在动力;既要长抓不懈,更要只争朝夕。一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围绕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布局创新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二要着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大型企业发挥创新骨干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进一步放开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技术人员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创办科技型小微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创新,让一切创新要素都活跃起来。引导高校利用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优势,在培育科技型企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三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要素配置。重点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等改革,特别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四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型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加快形成一支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担当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五要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层次、多种方式的科技合作,尽可能把各类先进创新要素引进来为我所用。同时,要着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全面创新的局面。
(六)着力破解各种瓶颈制约,推动非公经济大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我市部分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用工难、市场需求乏力等突出困难。例如,目前全市中小企业平均融资成本已高达12%以上,远超一般企业的盈利水平,融资成本过高势必影响企业发展的动力活力。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下大力气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困难企业渡难关、谋发展。财政方面,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用好产业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扩大投资。金融方面,要落实好中央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政策,以改革的办法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涉农企业和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融资租赁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展环境方面,要按照“放开、减负、解难、引导”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手续,消除各种市场壁垒,做到多关心、多扶持、多服务,少检查、少评比、少添乱,用心解决好企业用地难、用工难等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细胞”,是扩大就业、推动创业创新、增强市场活力、做大经济总量、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力量。今天的小微企业,可能是明天的“巨无霸”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投资准入门槛,放开企业发展领域,抓好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的落实,把小微企业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要依托大企业配套服务发展一批小微企业。大型企业要为小微企业发展留出空间,介绍剩余资源,多采购小微企业产品和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这对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是双赢的。要依托互联网,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一批小微企业;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发展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引导,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民生型小微企业发展。我在调研时了解到,合川有个“微企村”,集聚了近百家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增收致富、活跃经济方面起了大作用。再如,万州区有一家电商企业搭建了一个平台,依托互联网发展了一批小微企业,潜力很大。要进一步改善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打造多层次专业化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总之,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态势,推动我市经济总量和市场活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其深层次原因是体制机制障碍,解决问题最终要靠改革。要抓紧制定全市全面深化改革中长期实施规划,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要抓紧重大改革问题研究,再谋划一批新的重点改革专项,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围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牵涉利益矛盾复杂、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国资国企、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行政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市场壁垒,激发市场活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要狠抓改革措施落实,加强舆论引导和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确保各项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倒逼改革。近年来,萧山在对外开放方面可圈可点,但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要进一步扩大向西向东开放,大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一要加强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借助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抓住国家着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加快完善全市交通、物流、信息网络等体系。特别是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加强“渝新欧”大通道和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实现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二要积极借鉴上海自贸区可推广经验做法,扎实用好用足“1+10”开放政策,加强两江新区、保税港区等开放平台建设,认真研究发挥好航空口岸、水港口岸、铁路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的功能作用,增强开放综合优势。三要大力“引进来、走出去”,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壮大自己。通过资本输出来拓展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应当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萧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要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强化文化政策引导,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方式,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文化发展新优势。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扶持发展中小微文化企业,充分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创造既富有萧山特点又体现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以优秀的作品凝聚人、鼓舞人、塑造人。
(九)统筹做好各项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按照市委“五个坚持”要求,把改善民生和增强经济动力、社会活力结合起来,继续办好22件民生实事。明年要在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基本民生、改善低收入群众生活和促进困难群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再部署实施一批新的民生实事。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问题。教育事业关系千家万户,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农村校点布局,加快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考录取率。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要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统筹抓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和内源扶贫,抓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重点工作,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搞好基本生活保障,把扶贫资源更多投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
(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市人民营造更加美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今年,市委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抓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事。要始终把推进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加快长江沿线生态屏障建设,健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保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五大行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守耕地、林地、森林三条生态红线,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并坚决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大生态区与大都市区之间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十一)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稳定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安全稳定工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放松和大意。要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重点,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要始终把防范暴力恐怖案件、极端恶性事件和重大政治事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重点部位和人员管控,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继续完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落实好“为民解难题、办实事”专项行动和干部接访下访,深入推进突出信访问题专项治理。高度重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维护好校园安全、网络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明年的重点工作,还要强调两件事: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的部署要求,抓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关键是明确责任、统筹推进、强化监督,确保各项工作全面、有序、科学地推进,落到实处。二是科学谋划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抓紧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关于其他方面的一些重要工作,有的已召开专门工作会议作了部署,有的将在下一步作具体安排,各区县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
新形势新任务对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与时俱进,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开拓创新、敢于担当,扎扎实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第一,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谋划。加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继续坚持常委会每季度召开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建设形势分析会制度,及时研判形势,部署相关工作,解决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从战略高度分析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的能力。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善于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自身发展,使自身的发展规划与全市规划相协调、相配合。
第二,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法治化水平。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切实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决不能用超越法律法规的手段和政策来抓企业、上项目推动发展,决不能仅靠行政命令等方式来管理经济,决不能采取陈旧的计划手段、强制手段来完成工作任务。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坚决纠正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乱作为等行为。
第三,增强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素养。各级领导干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经济社会领域知识的学习,缺什么补什么。既要学一些投资、金融、法律、社会治理方面的知识,又要学一些国际、战略、管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既要研究宏观经济的发展规律,又要熟悉微观经济的运行法则;既要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本领和能力,又要善于抓好具体社会事务和民生实事的推进落实,不断提高科学思维、科学决策和科学统筹的能力,真正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行家里手。
第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舆论引导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宣传市委一系列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宣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成绩,宣传各级各部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和国内外对萧山改革发展的信心。要抓早抓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发挥市级主流媒体的作用,第一时间发出正面声音,全力压缩负面舆论的空间,不让杂音干扰大局。
同志们,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