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石板镇天池村,“口袋干部”谭波(左)和李兴平踏着小路前往村民罗恩兰家,为她送去采买的食盐和药品。 本栏图片均由首席记者崔力摄
谭波(右二)和李兴平(左一)在村民罗恩兰家中一边了解村民的实际需要,一边将“代购”的食盐和药品拿出来交到村民手中。
村民任玲在家门口的需求箱边填写村民的民生诉求。
“抗病毒冲剂、感冒药、盐巴……罗孃孃,你看东西齐了没有?”4月11日上午,九龙坡区石板镇天池村28岁的村官谭波走进三社空巢老人罗恩兰家,把身上挎包里的货物一一取出——这是他帮罗恩兰“代购”的药品和日用品。
谭波是天池村“口袋村官”中的一员。每隔三天,天池村的村民们就会将自己的需求写在小纸条上,放进社里的“需求箱”里。由“口袋村官”们背着口袋去采购好,再挨家挨户送去。
做“代购”不容易:买瓶眼药水换乘了6次车
2年前,谭波考到石板镇当村官。“上任不久,村支部书记就发了个帆布口袋给我,让我去给村民办点实事。”谭波说,天池村在海拔450米的中梁山上,距场镇有两小时路程,村民出门办事、买东西极不方便。
为转变这一状况,村里在每个社的显眼位置都安装了一个“需求箱”,方便村民将需求和意见顺利地转达给村干部。然后,“口袋村官”对全村14个社进行分组包片,根据村民们的需求,每逢日期尾数为1、4、7,为村民送去八件“宝贝”,即送便利(为村民代购生活用品和常见药品)、送书信、送岗位、送技术、送健康(定期邀请医生开展义诊)、送法律(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送文化、送学习。
从那时起,谭波每三天去收集一次村民需求,再挨个实现。他告诉记者,“需求箱”里最常出现的就是村民需要购买的生活用品。
他记得,9社村民方溪德有严重的白内障,谭波第一次上门,就被托付到白市驿去买眼药水。
趁周末休息,谭波一早就从村里出发,坐了2趟车才到白市驿,但是医院却告诉他,没有他要的那种眼药水。谭波又换了2次车赶到沙坪坝,挨着找了新桥医院和西南医院,终于把方溪德需要的那种眼药水给买到。“回到村里都快到晚饭时间了。”谭波说,为了这瓶眼药水,他换乘了6次车。
26个“口袋村官”办成的事真不少
“小伙子这忙帮得是时候,我腿脚不方便,假如自己去场镇上买药和盐,不仅来回得耗费半天,回来还得躺一天休息。”4月11日,在空巢老人罗恩兰家,老人把代购的钱交给谭波,又热情挽留他吃了午饭再走。
“罗孃孃,饭我下次吃,你看,口袋里还有灯泡、电池、水杯,说好今天送去给别人,让他们等久了不好。”谭波拍拍身上挎着的口袋,告辞前往下一家。
“除了帮着买东西,我们的村干部还要负责收集民情,帮村民修葺危房、调解邻里矛盾等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解决。”天池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兴平介绍,“口袋村官”本来全由村干部组成,后来党员志愿者、村民志愿者也义务加入进来,组成了一支26人的队伍。大家统一斜挎着绿布口袋,在“代购”之余,下社入户收集村民意见和问题,化解矛盾纠纷。
“以前要见村干部还是件难事,但现在三天两头就在家门口看得到。”村民杨明文说,背着帆布口袋的“快递员”大家见多了,也不管是村干部还是党员志愿者,统一都喊“口袋村官”,觉得这样亲切。
据了解,截至目前,石板镇天池村“口袋村官”累计为村民代购物品290余件,传递180余封信,帮助村民就业140余人,组织各类培训45场,邀请医生义诊31场,送电影入社30场,为行动不便党员送学50余人次,为流动党员送学20余人次。
石板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口袋村官”模式在全镇6个村社进行推广,探索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本报首席记者 张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