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领航千帆竞 同心催开幸福花
——我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探索实践
扶贫干部与群众交心谈心(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丽娟
一个个如画的村庄、一座座亮丽的新居、一条条平坦的道路、一片片旺盛的产业……1月的开州大地,处处新气象。
“决不能让贫困阻挡发展,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于2018年摘掉贫困帽。2020年8月通过国家普查,1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万户10.5万个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数载辛勤耕耘,喜结丰硕成果。回望来时路,我区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愈加清晰: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汇聚起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拔穷根的强大合力,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开州广阔的乡村沃野,让老百姓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
建强指挥部,配好攻坚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开州是国家级贫县,从1984年起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了30多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开州举全区之力,向贫困发起了总攻。
走村组、看产业、入农户、访贫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风雨兼程、率先垂范、一线指导,在脱贫路上留下了深深足迹。
“书记抓、抓书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役中,我区迅速建立起区、镇、村三级联动的攻坚战斗体系,形成决战决胜态势。
——发挥“党委”指挥部的作用,运筹帷幄推进脱贫攻坚,精准绘制全域“作战图”,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组建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区、乡、村三级联动指挥部,以村为作战单元强力推进。
——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全面推进“十大扶贫专项行动”,整合101个区级部门、127个单位企业学校,成立由区级领导担任团长的40个扶贫工作团,实行分团包干,与镇乡街道协同作战。
——面对深度贫困“硬骨头”,组建135个市级贫困村驻村工作队,19名区级领导和19个区级部门“三包”到村。构建起纵横衔接的“六大责任体系”,推行“三包三促”和“三结对”制度,实行镇乡街道和帮扶部门捆绑考核。
——坚持尽锐出战,把最优秀的干部派到脱贫一线,选拔11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1555名干部到村驻守、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队员,1.22万名干部入户结对帮扶,确保帮扶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一大批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锤炼了过硬作风、强化了宗旨意识,他们身先士卒,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用行动书写了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
关面乡泉秀村原党支部书记周康云三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如今的泉秀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成为“中国木香第一村”。周康云在为贫困户维修水管途中不慎跌落山崖,为扶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被追授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获评2019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紫水乡雄鹰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熟悉经济工作的中国法学会干部李鑫鑫担任第一书记后,俯下身子、情系百姓、苦干实干,发挥其联系广、专业强的优势,组建电商团队,推动紫水豆干等开州特色农产品网销全国。
筑牢桥头堡,选好领头人
雨后的大进镇红旗村,山顶云雾缭绕。万亩生态茶园里,翠绿的茶苗随风摇曳,如诗如画。
“去年春天采了第一批茶,村里的产业有了效益,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来自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的红旗村第一书记王栋告诉记者,别看现在村里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但3年前大进镇规划万亩生态茶园时,却在红旗村遭遇到巨大阻力。
为了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王栋和村支“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游说,一个月开了五六十次院坝会,还陆续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取经”,党员干部带头加入专业合作社种植茶叶。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红旗村455户群众携土地入股,半年就建成了1500亩生态茶园。
如今,生态茶园成为红旗村主导产业,群众通过土地租金和在茶园务工获得稳定收入,茶园逐渐见到效益,分红之日就在眼前。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红旗村的变化,在我区并非个例。
我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实现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进。
筑堡垒,树先锋。我区大力实施基层党建规范提升行动,“一村一策”提升所有贫困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组织320个机关党支部与260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组织动员2251名党员成为扶贫先锋。
同时,我区开展村党组织和村干部“公开承诺、量化考核”、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评星定级”,3700名村级干部承诺践诺,1.6万余名无职党员领岗领责,在优秀青年、种养大户、技术能手等先进群体中培养发展党员1230名,让基层组织和党员成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攻坚力量。
各级党组织聚焦党建引领,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84个,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180余名,涌现出熊尚兵、周康云等一大批农村党支部书记先进典型,筑牢了脱贫攻坚的“一线堡垒”,形成了党支部摇旗、党员干部响应、社会力量集结、群众一路相随的浓厚氛围。比如郭家镇毛成村党总支下设油桃种植、乡村旅游2个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党总支成员兼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形成“党支部领航、合作社划桨、农户抱团行船”的生动局面。
在此基础上,我区坚持产业优先,用“党建引领”锻造富民强村“红色引擎”,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建新模式,推广“党支部+集体经济(产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将党支部、产业、党员、农户串联起来,实现党组织引领经济组织发展、党员带领群众致富。
全区465个村组建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农民合作社1708个,建成产业扶贫基地2664个,新发展特色产业16.5万亩,产业覆盖贫困户99.94%,2.74万户贫困户受益。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512个,培育致富带头人753名,带动4570户贫困家庭增收,“建、售、联”产业扶贫模式成为全国产业扶贫创新案例,涌现出长沙镇齐圣村、临江镇福德村等一批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试点村,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激发主动性,提升内动力
在大进镇双龙桥村,记者见到黎方平时,他正忙着喂猪,虽然满头大汗却一脸满足。
黎方平今年55岁,从小身患残疾,是双龙桥村建卡贫困户。在村党支部的引导帮扶下,他不等不靠,先后贷款5万元办起了畜禽养殖场,并兼职村里的护林员、保洁员。2019年,他家年收入达到5.6万元,他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实现了脱贫。黎方平经常说:“政府帮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才对得起这份情。”
当前,我区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时期,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至关重要。首先要让贫困户在心里脱贫,才能踏踏实实带领他们脱贫致富。为此,我区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因势利导巩固脱贫成果。
我区还广泛开展“送智下乡解难题、志愿服务送温情、移风易俗树新风”宣传教育行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组织开展“身边的脱贫故事”微访谈3500余场、“榜样面对面”微宣讲400余场,选树表彰脱贫光荣户9750名、致富之星300名,拍摄《人勤春来早》等专题片,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稳定脱贫。
同时,我区开展“志智双扶”,实施“三个一批工程”,精神扶志一批、教育扶智一批、政策扶持一批。坚持组织意向和群众意愿相结合,开发“党建+技能培训”“党建+劳务输出”等帮扶模式,组织贫困户参加种植养殖、农村电商、家政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6.85万人次,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975.5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2257个,近2万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稳定增收。
在各级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下,广大贫困群众致富内生动力持续释放,实现了从“等待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岳溪镇竹元村贫困户李泽平克服重重困难,不等不靠创办泽平蛋鸡养殖场,不仅自己稳定脱贫,还带动10余户群众发展成为养鸡大户。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众多贫困群众还感恩回报,主动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赞歌。
完善基层治理,接续乡村振兴
漫步于关面乡小园村,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规民约贴上墙来,文化小广场成了村民议事、娱乐的好去处……村里处处彰显着文明幸福美丽乡村的魅力。
“平时喜欢摆弄些花花草草,邻居从家门口路过都要多看几眼,我家阳台还被村里评为‘最美阳台’。”谈起村里的“打分评星”评比活动,廖传香非常激动。在她看来,建设美丽家园,不仅要靠政府,还要靠每个村民内心的自觉和坚守。
近年来,我区坚持把乡村善治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依赖的外部环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机制,持续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和乡贤道德感召力量,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同时,我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引领作用,推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427个、人民调委会427个,红白理事会、用水协会等各类群众自治组织1700个,有效构建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基础设施管护会的“一约三会”,实现了村民自治与村庄管理的有机统一,为乡村善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区还全面公开党务、政务、财务,常态开展农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乡村文化节、丰收采摘节、农民运动会等活动,推行民事全程代办制度,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现在的农村院坝干净整洁了,喝酒打牌的人少了,干事创业的人多了,讲卫生、重诚信、爱名誉等文明乡风正蓬勃兴起,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跃然呈现。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奋斗路上,我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指引,持续发挥党建引领特色优势,踏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