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浆
点浆
本报记者 熊瑛 文/图
“最爱吃的是传统手工豆腐,最爱喝的是红糖豆花。打豆腐需要很多道工序,尽管时隔40多年,但每道工序仍历历在目。因为手工豆腐、红糖豆花有外婆的味道。”2月1日,春节返乡的彭廷华一边感受传统手工豆腐的制作过程,一边细细品尝着手中的红糖豆花。
当你在享受舌尖上的美味——家常豆腐、麻婆豆腐、樱桃豆腐以及蒜苗豆腐时,你是否知道打豆腐需要挑选、浸泡、磨浆、过浆、烧浆、点浆、压制成型等12道工序,花费时间长达6个小时?
打豆腐过大年
“打豆腐的黄豆,必须挑选颗粒饱满的,不能有烂的,并且至少要浸泡3个小时,浸泡时间短了,打出来的豆腐渣就多。”2月1日,彭廷华来到他的小姨吴光容家,吴光容正在挑选黄豆,准备磨豆腐。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对于居住在乡村的人来说,打豆腐、包汤圆、杀年猪、挂灯笼、贴春联,成了他们每年过年的“必走程序。”少了这些,似乎就少了“年的味道”,特别是打豆腐,更是过年必不可少的。
“小时候,一放寒假,我就往外婆家里跑,一是外婆家的生活条件好些,二是外婆家的年味浓些。”彭廷华说,每年的腊月边上,外婆家就开始打豆腐,那时是用石磨子磨黄豆,石磨子又重又慢,至少要花半天时间。
慢火熬年味浓
“豆子磨细后,就用包袱过滤。过滤时,要不停地往包袱里加热水,避免豆渣粘在包袱上,豆浆过滤不干净,影响豆腐的产出。”吴光容说。
吴光容将过滤出来的豆浆全部舀到一口大铁锅里,用柴禾慢慢将豆浆烧开,这个过程称之为烧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原因就在此。烧浆至少需要30分钟,火力不能过猛,烧浆时不能离开人,一旦烧开了,马上停止加热,防止豆浆溢出来,不仅浪费了豆浆,溢出来的豆浆可能会烫伤人。
烧开后的豆浆,又得从锅里舀出来,装在事先准备的木桶里,这个过程称之为舀浆。粘在锅上的豆浆,不一会儿就形成了锅巴,嘴馋的小孩儿还可以把锅巴当作零食。
“舀浆时速度要快,如果慢了,留在锅里的豆浆就容易烧糊,打出来的豆腐有糊味,不仅闻起不香,还影响口感。”看着吴光容的操作过程,彭廷华回忆起以前外婆打豆腐的小细节。
喝豆花话团圆
“烧开后的豆浆倒入木盆,木盆里已按一定的比例放好了石膏。检验豆腐的好坏,就用筷子,如筷子插在豆花上,能直立,就证明合适,如果筷子倒了,就要再加点石膏,这个过程称之为点浆。”吴光容一边用筷子测试一边介绍。
点浆后的豆浆,放在木盆里几分钟就成豆花了。这个时候,家里的老年人和小孩儿,连忙拿起碗盛豆花,白嫩嫩的豆花加少许红糖,既好看又好吃,喝了一碗又一碗,最后还不忘舀上一大碗搁在厨柜里,做肉丸豆花汤。
剩下的豆花就用包袱紧紧地包裹起来压制成型,包裹时,要注意平整,并在包袱上面搁放少许较重的物品,如菜板、装有水的盆子。
“小时候,我记得院子里的人端起盆子来接石膏水,用来洗被单、衣服,因为用石膏水洗衣服可以不放洗衣粉。毕竟那时候生活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艰苦,能省一点是一点。”彭廷华说,豆腐制作出来后,也要给院子每家每户送上一块,彰显了淳朴的民风和亲如家人的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