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记忆中,都藏着一种味道。在“于氏老红糖”第五代传承人于正英的记忆里,最难忘的便是小时候长辈从玻璃罐中取出红糖放入她口中的味道。印象中,每年初春,微风掠过成片的甘蔗田,仿佛染上了甘蔗的丝丝甜味。随着甘蔗的收割,家里人又要开始忙碌了。
一块红糖,传承百年文化
古法红糖,曾有“东方巧克力”之称,在时代的发展中,它差一点被淹没,幸运的是,一些手艺人的坚持与执着,让它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被更多人熟知。
于氏老红糖便是其中之一,它始于1904年,距今已有116年历史,创始人于顺富一次偶然机会去云南,并在云南学会了红糖熬制工艺,回到重庆后,不断改进红糖熬制技术,熬制的红糖具有糖质松软、口感细腻、入口即化、营养丰富等特点,之后,于顺富把熬糖技法传授给儿子于成贵,并要求代代相传,至今传至于正英手中。
多年以来,于氏老红糖凭借货真价优的理念,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这块红糖,许多老人吃到了,说这就是久违的老味道。而大多数年轻人对于氏老红糖里甘蔗的清甜念念不忘,觉得红糖不甜不腻,开袋就能闻到浓郁的甘蔗香、融于水后没有杂质。
“凝结如石、破之如沙”就是对“于氏老红糖”的真实写照。当你在某一个午后细品一块小碗红糖,蔗香阵阵,直透鼻息,仿佛能闻到高山河谷的气息。泡水喝上一口,淡淡的甜挑逗着味蕾,清新的甜环绕唇齿舌尖,似乎带着阳光的味道,喝上一杯,暖胃暖心。
技艺独特,留住自然味道
使用机器榨甘蔗汁,这是制糖的第一步。“甘蔗上那抹白色就是蔗霜,要连皮带霜一起榨,做出的红糖才会好。”据于氏老红糖第五代传承人于正英介绍,差不多16斤甘蔗才榨个七八斤甘蔗汁,而这七八斤甘蔗汁只能熬出一斤糖。相当于16斤新鲜甘蔗才能熬制1斤红糖。
随后,再将榨好的甘蔗汁进行过滤,倒入锅中猛火煮至沸腾。泡沫不断翻滚,于正英要不停地撇去杂质,澄清糖水,这是熬制过程中最主要也最繁重的工作。
“熬糖火候对熬糖来说很重要,负责烧火的人,需要根据熬糖人的节奏熟练调整火候,煮沸后糖汁更显粘稠。”于正英强调道。
经过各项熬糖程序,于正英也亲眼见证了糖汁层次渐变的过程,糖香四溢,让人欣喜不已。她告诉记者,熬制好的红糖需要费力搅拌打沙,以加快冷却,制糖人的搅拌手法、力度精准与否直接关系到红糖口感好坏。
“非常费力的一项体力活,要不停搅拌。”就这样经过3个小时以上的熬制,红糖变得粘稠就能自我凝固了。将熬煮浓稠的红糖汁,从沸腾的锅中舀出,用极快的速度把红糖汁精巧地倒入准备好的模具中,待其冷却成型,红糖便做好了。
“我们的红糖没有添加剂,用的是代代传下来的方法制作,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保留甘蔗中较多的营养成分。”于正英说道。
秉承初心,坚守古法制作
手艺难,守心更难。如今,大机器生产替代了手工的经验拿捏和体力消耗,一些手艺人的职业精神也被利欲熏心的手段所淹没。
“古法熬制的红糖与现代流水线生产出的红糖有着天壤之别,不仅味道不一样,在功效上,现代红糖也不及古法熬制的。”据于正英介绍,甘蔗内真正发挥调养功效的并不是蔗糖部分,而是多元的果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只有用古法熬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这部分温补元素。
“现代工厂生产的红糖,有的为了节约成本,直接用白砂糖的下脚料和红糖粉加水熬制,有的还会在凝固过程中添加化学凝固剂,其营养价值大打折扣。”于正英说,工业化的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但传统的方式才能发挥红糖最大的功效。根据市场需求,于正英还开发出新产品,推出玫瑰红糖、桂花红糖、益母草红糖、胎菊红糖、茉莉红糖等十种新品。她说,只想把古法红糖传承下去,为这流传了百年的老手艺和匠人精神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