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观察 > 财经 > 正文

专访杭州岱楷医疗科技总经理赵李俊:以医工融合之力,打造智慧医疗新生态

2025-07-21 15:52:10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在第十四届财经峰会暨2025新质生产力企业家大会上,杭州岱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岱楷医疗科技”)荣膺“2025企业社会责任典范奖”,公司总经理赵李俊先生凭借其在推动医疗科技创新与落地方面的卓越贡献,获评“2025医疗健康创新力人物”。峰会间隙,这位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背景、高级经济师职称的医疗科技领航者,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深入分享了他对科技赋能高端医疗及民营医院高效筹建的独到见解。

图片4.png

科技赋能:精准、高效、个性化是核心

“医疗的本质始终是以患者为中心。”赵李俊开宗明义。他认为,医疗器械技术的发展,核心在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病患,提升健康福祉。当前,岱楷医疗正聚焦于通过科技创新,在多个维度深度赋能高端医疗服务生态:

● 提升诊疗精准度与效率:“AI与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典型范例。”赵李俊介绍,AI算法应用于CT、MR、超声、病理等诊断设备,显著提升了阅片速度和诊断准确性。“机器逐步替代人工阅片,不仅减轻了医生负担,更减少了人为差异,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诊疗时间窗口。”

● 拓展诊疗手段: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骨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等,它们带来的不仅是毫米级的操作精度,更是更小的手术创伤、更低的并发症风险,患者术后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高。”

图片5.png

● 推动个性化诊疗:赵李俊以定制化人工关节为例,“基于影像三维重建和先进的3D打印技术,我们可以为患者‘量骨定制’最匹配的人工关节,实现最佳的生物力学相容性和功能恢复。”他强调,技术价值的最大化,离不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唯有医工紧密协同,才能确保创新技术真正解决临床痛点,惠及患者。”

医工协同:民营医院高效筹建的关键之道

依托岱楷医疗科技在树兰医疗集团等多个新建医院项目中的深度实践,赵李俊提炼出民营医院筹建中实现“医工协同效能最大化”的三大关键要素:协同性、前瞻性、差异化。

图片6.png

● 协同性:“医院筹建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医疗设备规划,需临床、医工、基建等多部门无缝衔接。”赵李俊解释,以建设三级综合医院为例,医工部门需提前与数十个临床学科负责人沟通设备需求,并与基建部门紧密协作,特别是大型放射设备、核医学、手术室、ICU等关键科室,需提前选型并精准提供机房参数与施工要求,“这种深度协同往往需提前2年甚至更久介入,工作量巨大但至关重要。”

● 前瞻性:“设备选型不能只看当下,更要着眼未来5-10年学科发展。”赵李俊指出,医工部门必须具备战略眼光,充分考虑智慧化升级路径、设备功能拓展空间等因素。“这要求团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深刻理解医院的发展蓝图。”

● 差异化:“民营医院要在竞争中突围,必须打造特色学科。”赵李俊以树兰医疗的器官移植、感染科、肝胆外科等优势学科为例,“在设备规划上,我们优先保障特色学科需求,配置前沿、高精尖的设备,形成核心竞争力。”此外,他特别提到与商业保险合作的重要性,“将创新医疗项目与器械纳入商保,能更好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需求,这也是民营医院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图片7.png

创新与责任并重,践行新质生产力

此次峰会上,岱楷医疗科技斩获“企业社会责任典范奖”,赵李俊本人荣膺“医疗健康创新力人物”,正是对其团队在推动医疗科技创新与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所做努力的肯定。赵李俊表示,这份荣誉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岱楷医疗将持续深耕医工融合领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我们深知,每一次技术创新、每一个高效落地的项目,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更优质、更可及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多民众,这是医疗科技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新质生产力’在医疗健康领域最生动的实践。”

在“新质生产力”重塑经济增长格局的浪潮中,以岱楷医疗为代表的医疗科技创新力量,正以扎实的“医工协同”实践和前瞻性的技术布局,推动着高端医疗服务生态的进化升级,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
{"remain":8,"success":1}http://www.xsgou.com/biz/finances/2025/0721/200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