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特斯拉总市值超过丰田,一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
不少人将这解读为燃油车时代的终结。
答案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所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在浪潮之巅。
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物联网、5G……一系列先进的智能科技,无不被优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
正因为此,这个行业不再只是企业间的竞争,更是国家间的技术竞争。
在这条代表未来的赛道上,基于各自的政策、市场、技术和创新模式禀赋,以美国、欧洲、中国为主,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美国市场:特斯拉一家独大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标杆,特斯拉的出现,掀起了一波新能源汽车的热潮。
今天,在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已是一家独大。数据显示,2019年,特斯拉三款车型的交付数量,就占到了整个市场的58%。
尽管自去年7月份开始,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加上政策补贴到期,给特斯拉造成了困扰,但这依然不妨碍它的高歌猛进。
美国市场不“亮”,其他市场“亮”就行。借助中国战略,今年一季度,特斯拉营收反倒同比上涨了38%,实现逆势增长。
而且,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美国市场的增长趋缓、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以及国产特斯拉的成本降低,在这三大推动力下,有分析认为,2020年,甚至以后,特斯拉的整个生产和销售重心,都将转往中国。
尽管频繁降价、产品质量不稳定,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备受指责,但国产化的发展趋势并不会变。
而与美国市场增速放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市场的异军突起。
欧洲市场:胡萝卜加大棒下的加速度
近年来,欧洲车企不断加码新能源汽车。今年1月,欧洲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更是反超中国,达到了7.5万辆,同比增幅高达121%。
尽管这是建立在中国市场因为疫情而销量减半的基础上,但欧洲车企的追赶速度不可小觑。
要说欧洲凭什么,两大因素至关重要。
首先,当然是欧洲地区正在推行的碳排放标准。
2014年,欧盟会议通过一项法案,规定:到2021年,各厂商单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过95g/km,与此同时,到2020年,达标率就得达到95%。
经过测算,欧洲车企要想达到“双95”目标,仅依靠燃油车的改进,几乎不可能完成。因此,拓展新能源汽车数量,拉低平均碳排放量,成为各大厂商的唯一选择。
除了大棒,欧洲还有胡萝卜,那就是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单以德国为例,2016年,德国补贴计划的总金额是10亿欧元,今年2月,德国又推出了20.9亿欧元补贴计划。今年6月1日,德国再一次加码,拟推出56亿欧元的汽车消费补贴计划。
今年连续两次大规模加码,其支持力度可见一斑。
在“威逼利诱”之下,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开启了加速追赶模式,以奔驰、宝马、大众为首的传统车企,不断推出新能源车型,销量也是节节攀升。
面对欧洲的强势崛起,中国市场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
中国市场:多元竞争下的第三条路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19年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全年共计销售121万辆。
但随着2018年的政策退潮,国内市场进入转型阶段,开始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而整体来说,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成为各造车势力必争之地,三种发展模式在其中并轨角逐。
传统汽车品牌
眼下,国内市场的主力军,当数本土传统汽车品牌,它们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与此同时,以BBA为代表的欧洲传统车企,也在陆续渗透入中国市场。
它们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上的优势地位,短时间内难以被撼动。只是创新者的窘境宛如一个魔咒,始终考验着这些传统车企的自我革命能力。
近年来,互联网造车集团为行业带来的最大变革和冲击,无疑是直销模式。统一透明的价格、专业的销售服务、友好的购物体验等优点,让消费者青睐有加。
但对于传统汽车厂商来说,要想把现有的经销商体系,转型成直销模式,近乎不可能。传统4S店的销售和运营模式,经营成本高、效率低、无法获取客户需求等弊端,会一直是传统车企发展的掣肘。
造车新势力集团
造车新势力自诞生之日起,就自带话题和热度。对于它们能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创新,消费者抱有极大的期待,当然它们也并没有让人失望,前面提到的直销模式、智能大屏等,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但造车概念炒到现在,也到了该真正展现实力的时候。未来两年,能否大批量交车,将是造车新势力集团的生死节点。
压力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自建自营的直销模式背负了太多成本,门店、运营、人工、物流等固定支出,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使得直销模式变成了一把“双刃剑”;二是造车新势力缺乏核心技术,对工艺和品质难以把控,面对传统车企入局,创新优势也在慢慢淡化。
如果造车新势力不能快速实现盈利,证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而是依旧以融资作为首要目的,讲故事、造话题,这样的做法接下来恐将难以为继。
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三极
除此之外,在吸收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之后,以沃尔沃旗下汽车品牌极星为代表的行业第三极,走出了与众不同的第三条道路。
它们一方面背靠传统车企的技术、品牌和售后服务优势;另一方面在商业模式方面集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打造出了一套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国内市场独具优势。
今年6月,极星推出的“极星战略伙伴”计划,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极星将原本自建自营的直销模式,变成了与战略伙伴一起共建的方式,在降低自身资金压力的同时,也消除了合作伙伴库存、流动资金的压力,让盈利变成了可能,真正实现共赢、可持续的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依托沃尔沃,极星2产品更具技术硬实力,Pixel LED点阵式“雷神之锤”前大灯、原生安卓车载系统Android Automotive OS、Weave Tech高科技材质座椅、数字化体验、自动驾驶辅助……都是标配。
软硬兼备,无疑是极星的最大优势。
相比前两种模式,面对特斯拉的模式创新,欧洲车企的技术优势,能够做到欧洲设计研发、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行业第三极,显然更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但再大的市场,也无法容纳近千家汽车厂商的并存发展。未来两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旋律。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自然希望看到多方角逐的局面,毕竟竞争越激烈,我们的选择越多,产品迭代更快。
看着新能源汽车一点点从概念,到我们周边的日常,就像在目睹一个未来的到来。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