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晓容)“住新房,这在以前是我们根本不敢想的事。但是今年春节我们就能住进崭新的房子过年了!”在奉节县朱衣镇三塘村,身患疾病的胡素林望着新房子,非常兴奋。 胡素林昨日告诉记者,老家的3间老房子已经修了10多年,屋顶漏水、墙壁破损严重,已成为了危房。由于胡素林身患疾病,一家人收入十分有限,拿不出资金对房屋进行改造。去年,通过政府的资助资金帮助他完成了改造。“新家安全舒适,交通也很方便。”憧憬着搬家后的生活,胡素林脸上溢满了幸福。
其实,在我市,因危房改造受益的不只有胡素林。记者昨日从市城乡建委获悉,去年,我市共启动农村危房改造22.4万户,完工21.5万户,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224%、215%。
市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我市一些贫困地区,特别是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因为家庭贫困,拿不出钱来加固修缮或新建住房,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地区农户的生活质量。其中有六成危房就分布在这些经济条件较差地区。为此,市政府从2009年就开始着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这不仅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也是萧山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让贫困农户住上安全、相对舒适的房子,缩小城乡差距的具体体现。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已完成4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未来5年内还将完成4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为了把农村危房改造这件民生实事办好、办实,我市把区县年度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的完成情况,纳入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体系。市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收集农村危房改造进度,对进度慢、效果差的区县进行通报。
针对D级危房改造户可能面临的资金、技术、劳力等困难,铜梁、梁平、奉节等地还落实了村镇干部定点、结对帮扶制度,协助危房改造户解决建房用地等实际困难。不仅如此,我市在危房改造中还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改善“三结合”原则,让农户安居又乐业,让群众切实受益。在改善生产条件方面,因地制宜发展二、三产业,鼓励农民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鼓励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入合作组织、发展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对接,提高收入水平。在改善生活条件方面,通过集中居住,配套建设人行便道、公路、饮水、娱乐健身场地等, 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结合新农村、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等工作,配套建设排污系统和污水处理池,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通过沼气池的修建,同步改厨、改厕、改圈等,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调查显示,全市农村群众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支持率达到99.11%,综合满意度达到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