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九个字不是什么典籍的原话,是我的心得。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两天前成为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目光炯炯,掷地有声地说。
17日上午,他来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答问。
约八百名记者挤满大厅,一双双眼睛紧盯着这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央政府“掌门人”,期待从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语气中了解新“内阁”的施政方略。
深色西服,枣红色领带,57岁的李克强面带微笑,对记者们连连挥手致意。
与四位副总理一起坐定后,李克强100多字的开场白言简意赅,表达了他和本届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
李克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七位总理。当今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创造了世界奇迹,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
“在我们离实现现代化越近的时候,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李克强说。
他给自己和本届政府定下三项任务: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正。
实现这三项任务并非易事,李克强做着有力的手势,表示要打造一个创新、廉洁、法治的政府作为保障,同时推进能“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李克强向记者们重申他的“名言”。
“我曾经是安徽凤阳的插队知青,很难忘那一段和乡亲们度过的艰难岁月。那里当时是中国农村出了名的穷地方,也是后来中国农村承包制改革的发源地。我还记得1977年高考后,我是在田头锄地时得到高考录取通知消息的。”李克强谈到个人经历时,目光中饱含深情。
“正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使亿万农民脱贫,也使许许多多的人出现了重大的人生转折。”他说。
“现在改革的重任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肩上,我想我们要尽力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年轻人充满希望,使我们的国家生机勃勃。”
李克强多次用形象的语言阐释他的改革观: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可以说是攻坚期,的确是因为它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
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
……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李克强,还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本届政府的施政方略。他并提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他对本届政府“约法三章”--“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
从开场白到答问,本科在北大学法律的李克强多次提到“法律”、“法治”、“公平”、“公正”,还用专业知识回应记者的尖锐问题。
一位美国记者问:“中国是否会停止对美国的黑客攻击?因为这一问题已引起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关注。”
李克强在重申了中国政府对于黑客行为的一贯反对之后,对提问的记者笑着说:“刚才你说的话我怎么有一种‘有罪推定’的感觉啊?我想我们还是少一些没有根据的指责,多做一些维护网络安全的实事。”
这个“有罪推定”的巧答引发了在场记者的会心一笑。
从基层干起的李克强深知百姓,懂百姓话语,又有着国际视野。他能说一口流利英文并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
他在答问时,提到他平时会阅读国外媒体报道。他还时不时面带微笑,侧耳倾听翻译的表述。在一次翻译讲完后,李克强侧头笑道:“你代我把Thank you给说完了。”
而在一位外国记者将自己的问题用中英文分别陈述一遍后,李克强伸出两个手指,说:“你给自己翻译,应该拿双份工资。”
在约110分钟的记者会上,李克强共回答了11名中外记者的提问,内容涉及施政目标、机构改革、城镇化、环境保护、反腐、两岸关系、港澳问题、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
李克强最后说,“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努力,守住21世纪的全球和平与繁荣”。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麦笛文在记者会结束后说:“他的确展现出了新一代领导人的风采。他会和记者开玩笑,这体现了一种开放、自信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