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唐孝忠)全市935个社区已建成1006个应急避难场所。昨日,来自市民政局消息称,这些避难场所可容纳约320万人避难,是我市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得以提高的体现。
据悉,我市减灾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积极参与,全市935个社区利用社区办公场所、广场、公园、绿地、学校操场或其他空地建立了1006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1039万平方米,可容纳约320万人避难。同时,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合理功能分区,设置应急避难标识标牌,配备必需的消防、安全和应对灾害的救灾器材或设施工具,使减灾公共设施和装备得到健全和完善。
同时,应急救助预案逐步建立。全市有8100个城乡社区结合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社区居民特点,制定了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并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预案演练活动。如大足县枫香塘社区针对该社区地处城区繁华路段的实际,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消防安全工作方案、应急抢险抢修工作方案,定期组织开展演练,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我市城乡社区充分利用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专栏,张贴宣传教育材料,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群众的防灾意识明显增强。据统计,2012年“5.12”防灾减灾日期间,全市共书写防灾减灾宣传标语44680条,办宣传专栏7452期,发放宣传资料180余万份,组织开展集中安置救助演练近30次、参与民众达9万多人。
我市启动市级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后,形成了国家级、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梯次创建格局。目前,全市48个社区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400个社区被评为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