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中,打铁,是一个随岁月逐渐流失的传统技艺,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在城市之外,在一些边远的村镇上,依稀还见得着打铁的店铺。
家住璧山县丁家镇的朱刚,是镇上家喻户晓的铁匠,人们都叫他“朱师傅”。朱师傅今年32岁,从小就看父亲打铁,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会了打铁这门技艺。当他谈到他父亲以及爷爷时,不禁会自豪。朱师傅的父亲朱家明打了40多年的铁,爷爷当时是铁业社的,打了50多年铁,加上自己这几年打铁,祖孙三代打铁的历史超过了一百年,是个实实在在的“打铁世家”。
朱师傅现在一天可以打10多件铁器,每打制一件都要经过反复加热、敲打后,才能打出雏形,然后在细节上还要经过反复加工才能最终制成成品。但朱师傅觉得这比以前轻松多了,以前打铁至少要三个人,一人拉风箱,一人加热,一人敲打。而现在,都是用机器打铁,一个人就能完成一件铁器的打制。但还是不容易,整天呆在铁铺里,要经受得住高温,特别是夏天,再热也得忍着,很多时候一出铁铺就不得不抱着水壶一阵狂饮。
丁家镇上以前有10多家铁铺,但能坚持到现在的就只剩朱师傅一家了,他要满足整个镇上铁器的供给。
“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人们都知道打铁苦,但朱师傅觉得最苦的要算后继无人之苦。以前镇子上打铁的人还是挺多的,但越到现在,越没人愿意打铁。谈到他自己打铁,朱师傅说:“我爷爷、父亲都是铁匠出生,他们的技艺我得继承。虽然现在很多铁具的敲打、火候掌握都交给了高速运转的流水线,但传统手工打制出来的铁具更精致、耐用,还是比流水线生产的好得多”。
五一劳动节就快到了,当问到朱师傅对节日的愿景时,朱师傅告诉记者:“传承是一种幸福,虽然自己现在做着大多数人都不愿做的事,但自己却掌握着大多数人不会的技能,我希望将‘打铁’这门技术,或者艺术,一直传承下去,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工艺”。
记者 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