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次社区劳动,就能在爱心卡上积分。到了年底,使用爱心卡上的分数,就能到社区的慈善爱心超市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梁平石马山社区围绕“爱心”大做文章,通过推行“爱心积分”,成立“爱心银行”、建立“爱心超市”等等,把救助对象、特殊群体、爱心人士引导到社区服务和管理中来,有效调动了社区群众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记者近日走进该社区,感受了一番浓浓“爱”意。
“爱心积分”
社区掀起自主管理热
为调动社区群众和志愿者参与社区自主管理的热情,2009年底,石马山社区开始推行“爱心积分”制度。通过以情动情的爱心管理,在小卡片上做大文章:一种办法是给低保人员及边缘困难群众每户发放一张“爱心积分卡”,定期为他们赠送积分,获得“爱心积分卡”的人可凭积分到社区“爱心超市”兑换自己生活必需品,以维持生活所需;另一种办法是给社区群众、社区志愿者每户发放一张“爱心积分卡”,持卡户根据社区的需要,参加社区治安巡逻、民事调解、文明劝导、治安信息以及其它社会公益活动。然后按劳动的数量、质量以及强度由社区干部在“爱心积分卡”上记入5至20分的分值。社区居民有了积分可到“爱心超市”兑换所需的物品。年底可根据大家积分多少,评选社区公益活动“爱心大王”。
“我以为我一个下岗工人只有擦皮鞋的命,没想到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治安巡逻,更没想到自己还被评为了‘爱心大王’,我是不是在做梦?”积分最多的闵泽国有些激动。
闵泽国今年43岁,下岗工人,因身体不好就在社区内摆小摊擦皮鞋,他常抽空余时间帮助社区打扫卫生死角,晚上参加社区的治安巡逻等,他告诉记者:凡是参加治安巡逻、民事调解等活动,1个小时内得5分,1至2小时得10分,2个小时以上计20分。若遇劳动强度、难度大的,再加分。一年多时间,他“爱心卡”上的积分已有900多分,成了该社区的“爱心大王”。
“爱心超市”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仅凭一张小小的爱心积分卡还不够 ,社区还有了“爱心超市”这个源头活水。“爱心超市”存在无形解决了综治合力和综治经费两大难题。
据该社区党委书记肖仁美介绍,“爱心超市”是在以前社区的“慈善超市”上的升级,其功能是既对老弱病残及困难群众予以救济,又对社区爱心人士的爱心付出予以物质鼓励。“爱心超市”里的物品主要来自爱心人士、驻社区单位的捐赠和民政部门的拨款。
“爱心超市”里所有物品都没标价,只有对应积分,按1元转换为1分的标准来标注。这样,既拓展了慈善超市的内涵,又突破了纯粹扶贫济困的范畴。
“爱心银行”
储存人间帮扶情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社区矫正人员等是社区管理的老大难。为此,社区成立了“爱心银行”,要求“爱心储户”选择好结对帮扶对象后,对其发放“爱心存折”。每帮扶一次,“爱心银行”就在“爱心存折”上给“爱心储户”存一颗爱心。其目的是让社区群众互相帮助,最终铸就社区大和谐。
“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回报吕奶奶她们这些帮我、爱我的人。”年仅10岁的留守儿童孙立说。
孙立3岁时,父亲因贩毒被判无期徒刑,母亲离家出走,一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变得孤僻、自卑。社区退休教师吕纪玉知道后,与他结为帮扶对子。在吕老师的“爱心存折”里,印有小孙立家庭情况,记录着她每次帮扶孙立的详情,整整记录了4本。从辅导学习、给他做好吃的、给他买新衣服到培养好习惯,孙立成为了一个品学兼优的“阳光男孩”。
为此,吕纪玉老师还成为社区2010年“爱心状元”,她高兴地说:“没想到退休后,还能找到当老师的价值。”
据梁平县综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已有28个社区设立“爱心银行”,发展“爱心个人储户”8000余户、“爱心单位储户”500余户,帮扶救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