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报刊 > 正文

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2015-04-22 13:37:50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老人的“悠闲”

    83岁的李大爷,听力不好,头发和胡须都白了,但行走正常,生活能够自理。
    他到铜梁徐仕清的托老院生活已有3年了。他觉得,这里比一个人在农村老家好多了。由于桐梓托老院对面就是怀远一条街,那里很开阔,绿化也不错,也没有车辆通行。每天,他都会去那里走走。其余时间回到托老院,与其他老人吹吹牛。然后,他就躺在床上看看电视剧、新闻。
    夏天,怀远一条街会播放露天电影,李大爷还可去那里享受许多年前的娱乐方式。虽然,他刚来这里有点抵触,但时间长了,他觉得这里还不错。
    李大爷的子女在浙江打工,其老伴去世多年。为了打工还房债,给子女挣学费,李大爷的子女只好丢下老人,让其在托老院生活。
    在这个托老院的数10个老人,情况大都和李大爷的状况相似。
    虽然托老院没有亲人,但是,老人们不用做事,有专人做饭、洗衣、做清洁,好像一个大家庭。虽然偶尔有老人耍脾气,但总的来说,大家相处和谐,还相互帮助。

养老院的烦恼              

    徐仕清最先在距离铜梁县城几公里的桐梓园(地名)开了一个托老院,那里环境不错,但靠近国道319线,且距离县城稍远,由于多数老人来自农村,有的老人觉得不闹热。于是,徐仕清几年前租用了县城附近一栋4层楼的民房,又开了一家托老院,取名仍叫桐梓托老院。
    这家托老院满足了那些喜欢城市的农村老人。
    “刚开始,来托老院的老人并不多,我们夫妻两还有点担心,不过,我们看到了老年的趋势。”徐仕清说,开初惨淡经营,但后来生意就很有起色。不仅如此,他还购置了一辆十多座的金杯客车。
    就这样,慢慢地,养老院的场地就紧张了。今年,西泉大山中有一栋宾馆要转让,该宾馆两面环山,旁边还有游泳池,交通也很便利,于是,徐仕清便租下来。他对那里发展的前景充满希望。
    在渝北一个社区,一位居民家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一个瘫痪在床,一个又行动不便,保姆又不好请,一直想找个养老院照顾,可找了很久,还是没有床位。
    在这个社区,有几张石桌凳,没有活动室。晴天,几个老人出来聊聊天,下雨,他们只能呆在家里。
    “你看嘛,社区诊所跟小卖部差不多大,感冒时能拿几颗药,重一点的病还得到大医院。”老人们纷纷诉苦。
    社区办公室的负责人也有苦处:“社区的工作人员只有几个人,60岁以上老年人太多,社区有许多行政申报、社区管理的事物,没有时间顾及老人的问题,活动场地和设备也不行。”

居家养老之路在何方

    “最糟糕的,还是在农村,我市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加之农村空巢化问题突出,38.3%的家庭有一位或两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留守在家,这类老人既无人照顾,也没经济实力进养老院,其子女收入低,且都远走他乡。”市政协委员王建西走访了我市多个区县农村,对农村养老困难的现状深有感触。
    在酉阳县桃花源镇,快到午饭时间,按理应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才对,可王建西看到的却并非如此,几乎家家户户关门插锁,乡间小路已被杂草遮盖,田地早已荒芜,不见了陶潜笔下景象。
并非所有老人都愿离家而进入托老院,还有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又渴望有照顾保障。但是,居家养老之路又在何方?

社会养老仍显不足

    徐仕清的3个托老院相继形成,让我们看到了养老的趋势和压力。市政协委员侯小川告诉记者,他们做过统计,我市的养老机构约1354所,有11.5万张床位。2011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就超过了560万人,每千名老人才拥有20.5张床位。
    社会养老机构虽然一直在发展,但目前的情况看来,仍然完全无法满足庞大且还在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那么,我们就应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来弥补社会养老的不足。
    多年从事劳动社会保障和信访机构领导工作的市政协委员侯小川,对老年问题很熟悉,也很担心,也一直在关注。近年来,他潜心研究中国式居家养老服务。
    他任职的40多年里,走访了无数社区、养老院。在今年的萧山“两会”上,侯小川和王建西两位市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提案,呼吁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共解中国养老“难题”。
    他们认为,一方面要扶持社会养老院,同时,为满足不同需求,居家养老也应跟上。             

将养老院和居家养老结合

    侯小川说,养老可借鉴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依托社区,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整合家政、小时工、送餐、日常维护、超市配送、社区医疗等分散资源,提供方便快捷、人性化的家政服务、护理服务、心理服务,解决老年人‘一日三餐’‘日托’服务、设施维修服务、看病看护等实际需要。”
    同时,老人精神、生理“维护”也要跟上。他认为,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心理慰藉、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也应跟上。可逐步在社区和有条件的村委会建立服务热线、紧急援助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求助和服务信息系统,保证绝大多数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所需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舒适“养老院”。
    然而,资金投入不足是居家养老的瓶颈。如何打破它,侯小川建议,政府对社会化养老服务投入的增长比例,应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化养老需求相一致,实行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扩宽资金渠道,采取个人承担、社会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多渠道解决。
    此外,在养老资金的使用上,实行养事不养机构、不养人的资金资助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居家养老的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运营管理等。
    侯小川认为,从道义责任上讲,还应鼓励和支持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义工服务、志愿服务、互助服务。只要大家积极参与,也能弥补其他养老形式的难处。
    侯小川说,还可探索另一种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作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和更新,既符合中国的“孝”道,又能花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还能扩大城乡就业渠道,带动社会服务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服务难题。
    他建议,大龄下岗女职工重新就业困难,但身体健康,从事家政服务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这一困难群体若能照顾孤寡老人,岂不两全其美?具体说来,就是由社区统筹组织,50-60岁左右、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人照顾70-80岁以上的老人。这批“照顾者”老去后,又让新的这类群体提供服务。侯小川说,这种“梯队式”的循环,不仅可解决了养老服务业人员匮乏问题,还解决了老年人照顾难题。

记者 唐孝忠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