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堰镇双河村村民冯焕江,今年70岁。2009年村关工委聘请他做“五老”志愿者,从此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在志愿服务期间,他进门入户,了解青少年实际状况,尽自己所能为特困儿童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多年来一直跟踪帮助孤儿冯王欣,让其感受亲情的关爱、社会的关爱。村领导看他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热情认真、有奉献精神,于2012年任命他为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2013年7月,在上级关工委鼓励支持下,他和老伴经过考虑,决心创办江英校外教育家庭辅导点。7年来,当看到一批批孩子成熟地离开辅导点,夫妇俩心里就一个字“值”。《盐阜大众报》《大丰日报》多次对该辅导点做过报道,冯焕江本人也被省关工委表彰为“全省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优秀辅导员”。
一、能让贫困孩子假日有一个可去之处,破费一点、损失一点,值!
因为从事关工工作,冯焕江对中小学生的情况特别关注。他发现中小学生每年有近五分之二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每逢节假日,条件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到集镇、城区学习,而一些家庭贫困、父母外出务工、单亲家庭的孩子及孤儿,则只能在家里:有的整天看电视,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抛在脑后;有的骑着自行车、电动车在公路上嬉戏追逐……要把这些孩子送到村部的校外辅导站又有十多里路,老人接送不方便,孩子自己去也不安全。于是,冯焕江萌生了自办家庭辅导点的冲动。他的想法得到了镇关工委和村党支部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随后他便与妻子杨爱英商量。杨爱英说:“我们两口子都是地道的农民,只做过学生,没当过老师,怎么能教育这帮孩子?”其实妻子的担心也是冯焕江的担心,但他更担心的是这些孩子的成长。他说服杨爱英先一起办起来,收拢这些孩子的心,盯住他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总比在外面玩要强。
思想统一了,冯焕江夫妇说干就干。他们把自家厨房土灶拆除后翻新粉刷改造,把相邻的两间附房作为图书室和活动房,封闭了院子,小孩课间上厕所就在院子里,安全得到保证。房子改造花去了3万元,他俩又拿出近一万元购置桌椅、书橱、音乐器材、体育器材和必备的教学设备。2013年暑假,以冯焕江夫妇名字最后一个字“江”和“英”命名的“江英校外教育家庭辅导点”正式挂牌开班。
2018年底,盐通高铁在冯焕江家门口开工,工程队主动找上门来,要租用他办辅导点的三间房子做宿舍,租三年,每年租金8000元。怎么办?房子租给工程队,辅导点就必须停办。不租,三年损失24000元,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冯焕江与家人沟通后说:“我们不能因为钱就不顾这些孩子了,这不是我们的初衷,如果看重钱,起初就不办这个辅导点了。”最终,他回绝了工程队。去年初,冯焕江又投入2000多元,在室内张贴宣传墙画,添置和更新了必要的活动器材和饮水、通风降温等设施,尽可能改善辅导点的环境。这样,孩子们在辅导点安全、舒适,家人也放心。
二、能让孩子在做人的路上走得稳些,吃苦一点、劳心一点,值!
开始辅导点很有吸引力,督促小朋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教小朋友跳跳舞、唱唱儿歌,小朋友也愿意来这里学习和玩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冯焕江夫妇的文化功底明显不够用了。他们俩是老三届初中生,50多年过去了,学的东西早已丢在田间地头,早交给了皱纹和白发。还有辅导小朋友的资本吗?怎么办好辅导点?冯焕江彻夜难眠,经过再三思虑,他决定办一个具有“江英”特色的辅导点:重点在引导孩子学做人做事。
冯焕江把思想道德、法治教育作为孩子学习的重点内容,利用区关工委每年下发的主题教育宣讲材料,在引导孩子从小学习做人上下功夫。近年来,“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老少共话中国梦”“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践行中国梦”“学法守法、崇德立德”“学党史、学国史,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共话新的时代,放飞青春梦想,争做时代新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三有’新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立志立德重于行”等主题教育内容,他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内容融汇其中。每次活动,讲上一两个小事故,寓教于趣、于乐、于情,日积月累,孩子们逐步懂得了要“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的道理。
辅导点每年都要请3至4位身边的先进模范典型来上课,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冯焕江先后请来残疾军人杨金杰讲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公安部嘉奖的见义勇为模范詹惠安讲他在零下9度跳入冰河勇救落水母女的事迹;退而不休的老支书杨福昌讲他热心公益事业、自筹资金修桥补路的奉献精神;教子有方的钱旭明讲激励4个孩子勤奋学习、个个考入大学的家教;孝敬公婆的好儿媳张爱芳讲她长期精心服侍公婆的佳话。身边人、身边事,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心中有标杆、学习有榜样。
当然,辅导点同样重视学生的课业辅导,这既是孩子们需求中比较缺失的一个方面,也是辅导点活动的重要内容。冯焕江一边自己“充电”,到学校找课本自学,满足指导小学生作业的需要,一边利用人脉关系,请本村退休教师姜存芳和在职教师杨素琴轮流到辅导点辅导文化课,请民间艺人赵玉指导乐器练习。这样,辅导点的政治、文化、艺术教员都有了,小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
在辅导活动中,冯焕江还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带领小学员们走到田头认识农作物,在宽阔的村水泥路边欣赏往来如梭的车辆,游览风景如画的“七彩花田”“梦幻迷宫”等景点,了解家乡40年来衣食住行游发生的巨大变化,引导小学员们走进社会、走近大自然,珍惜农民的付出和劳动成果,增进对劳动人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感情。他还组织小学员们参观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和成片造林工程,向小学员们宣传环保理念,引导他们做环保小卫士。辅导点丰富多彩的活动,《大丰日报》《盐阜大众报》先后作了报道。2019年5月6日,省阳光少年网以《江英家庭辅导点“五一”假日活动丰富多彩》为题,以图文形式在《活动成果》栏以热点推荐方式给予了报道。
2019年暑期班活动结束前,冯焕江精心准备,组织小学员们举办了一场“迎国庆、颂家乡”自创诗歌朗诵竞赛。当年考上南昌航天航空学院、得到《扬子晚报》阳光助学行动赞助的杨少秋同学率先登场,一首《我爱家乡》诗朗诵,表达了他对家乡父老为他捐资助学、让他喜圆大学梦的深情谢意。10多名大、中、小学生相继登台亮相,一首首诗歌发自肺腑、源于生活,有声有色、动容动情,充分表达了他们爱党爱国、热爱家乡、志愿建设家乡的情怀。
江英辅导点创办7年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紧扣主题教育,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对小学员们进行思想道德熏陶,引导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乡,崇尚英雄、树立理想,孝老爱亲、崇德向善,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能让亲情缺失的孩子拥有家的温馨,奔波一点、奉献一点,值!
7年来,江英辅导点先后接纳了超百名孤儿、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冯焕江夫妇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馨家园。杨爱英为来辅导点学习的孩子烧茶倒水、梳头剪指甲、钉纽扣、系鞋带,为放学一时回不了家的孩子做午饭,还给一些贫困的孩子零花钱,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孤儿冯王欣,随爷爷奶奶生活,冯焕江多次利用集中学习的机会组织捐款,并向村“五老”发出倡议,众人齐心协力解决了其上学和生活费用,还与镇关工委领导一起到镇计划生育办,落实了每年1000元直到冯王欣大学毕业的资助行动。杨翠琴的母亲无劳动能力,父亲2017年又患上癌症,无钱看病。得知消息后,冯焕江除自己带头捐、动员“五老”捐,还向村里汇报,由村委会发动社会捐,全村一共捐款11370元。冯焕江来到杨翠琴就读的草堰初中,把情况向校长冯春鹏作了汇报,冯春鹏立即组织全体师生捐款10290.4元,两万多元的捐款缓解了杨翠琴家里的燃眉之急。为了筹集杨翠琴上学的费用,冯焕江又通过朋友争取到《盐城晚报》从2017年起直至杨翠琴完成学业每年1000元的资助。冯焕江为了让曾在辅导点学习过的困难家庭的孩子圆大学梦,先后为考上淮阴师范学院的特困生冯婉蓉、考上江苏大学的特困生冯营争取到大丰扶贫协会对他们大学期间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为考取南昌航空航天学院的特困生杨少秋争取到《扬子晚报》阳光助学金5000元……几年来,冯焕江夫妇先后为特困学生争取到助困助学经费近10万元,老两口先后也捐助了3000余元,为10多名贫困孩子不失学、辍学尽了绵薄之力。
7年来,冯焕江夫妇自筹经费,免费办起江英辅导点,为周边留守、困境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了一个假日乐园,奉献了“五老”志愿者的爱心,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欢迎、领导的褒扬、社会的赞誉。冯焕江夫妇表示,将继续坚守“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的办点初衷,坚持办好辅导点,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放心,在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路上,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余热。
(关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