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殊为不易,经验尤需珍惜。中国经济上半年保持总体平稳运行的良好局面,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在把握好经济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采取了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始终让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这是上半年实施宏观调控所遵循的首要原则和理念。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7.4%,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创出6个季度来的新低。这一速度尽管还处于合理区间以内,但已经接近下限,不少省份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别地方甚至滑出下限,这与以往形成较大反差。面对这种形势变化,一方面保持定力,不搞“强刺激”,稳定宏观政策预期,继续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为扭转经济下行势头,在宏观调控中更加注重稳增长。中国经济像一辆自行车,只有不断往前骑,才能稳而不倒。宏观政策保持稳定的同时,加强预调微调,采取“微刺激”的方式,连续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支持出口政策,注重发挥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在稳增长中的作用。随着政策效应的显现,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各方面信心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长达到7.5%,环比增长2%。
发展是兴国之要。经过上半年宏观调控的实践,我们对“发展是硬道理”这个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片面追求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实实在在没有水分、有就业和收入增加、节能环保、贴近老百姓的GDP。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用发展的办法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遇到的问题。
更加注重定向调控,有针对性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成为上半年宏观调控中最鲜明的特点,也给做好今后经济工作带来诸多有益经验和启示。定向调控是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创新,是对区间调控的深化,政策运用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喷灌”、“滴灌”,注重精准发力、未雨绸缪,确保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上半年定向调控在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三个方面重点施策,成效凸显。“激活力”重在通过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上半年取消和下放了145项关系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关注度高的行政审批等事项。3月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新登记企业实现快速增长,增幅近70%,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力带动了创业就业。“补短板”主要是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把该做的事做好,重点增加棚户区改造和中西部铁路、城市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这些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房工程加快推进,上半年全国保障房已开工530万套,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76%,完成投资7200亿元。根据安排,今年全国铁路新线增加至7000公里以上,投资规模约达8000亿元,中西部地区约占80%,上半年已有14条铁路集中开工。“强实体”就是强调要把该给的政策给足,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半年,国家两次定向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并进一步扩大结构性减税范围,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统筹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增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这是上半年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做法。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发展向中高端迈进,从根本上要向体制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促发展必须要依靠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今年以来,继续深入推进体制改革,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简并增值税征收率,出台外贸稳定增长政策,不断释放发展动力。结构调整是培育经济新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稳定投资上,强调是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投资,是结构优化、不会形成过剩产能的投资。与此同时,继续压减和消化过剩产能,鼓励高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半年全国100多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惠民生是发展之本,也是政府应尽之责。无论是稳增长,还是在促改革调结构中,都更加注重为民谋利,使百姓受益。
发展改革无穷期。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宏观调控也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这就需要我们借鉴上半年宏观调控创新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巩固定向调控的有效做法,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