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人照得清清楚楚的铜镜。
电筒的光线照射在铜镜镜面上,其反射在墙上的光影会显现与铜镜背面相同的纹饰和铭文。
本栏图片由记者熊明摄
2000多年前的铜镜长啥样?西汉铭文铜镜“透光”的秘密是什么?古代仿制铜镜的真伪又该如何鉴别?8月14日,“光影可鉴——萧山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铜镜展”在三峡博物馆开展,170余件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古铜镜“真容”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据悉,展出将持续至10月8日,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
西汉流行的铜镜背后有字母形符号
“快看,镜子上有只展开翅膀的鸟!”昨日,市民池丽指着展柜中的古铜镜惊叹道。
记者看到,灰褐色的铜镜直径12.5厘米,约巴掌大小。体积虽小,但品相十分精致,镜面不仅刻着栩栩如生的凤鸟图纹,还篆有“熹平之年,广汉自制”的字迹,道出了它的“出生”年份和地点。
“这面铜镜名为‘禽兽博局纹镜’,其背面的“T”、“L”、“V”形符号是西汉时期最流行的博局纹。”三峡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管晓锐卖起了关子。所谓博局纹,指的是古代的围棋盘,当时称局戏,是高士文人休闲时的一种时尚追求。
此外,战国时期的“炫纹素镜”、唐代的“雀绕花枝镜”、宋代的“双凤纹带柄镜”……展厅中琳琅满目的古铜镜看得人眼花缭乱。那么,不同时代的铜镜有何差异呢?
“不同时代背景的铜镜铭文有着不同的特点,从中可以探寻些许古代先民的潮流风尚。”管晓锐介绍,铜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已难觅踪影。而汉代铜镜铭文多有祈求富贵享乐、长生不老等意蕴。唐宋铜镜铭文多为制镜者的名号,并首次出现了带手柄的铜镜。
“透光”铜镜背后的秘密
在展览现场,一面西汉时期的“魔镜”引起了围观。乍看之下,与其他古铜镜并无两样,但利用现场专门配备的手电筒对其“施法”,参观者们无不感叹神奇。
记者发现,当手电筒光线照射在镜面上,其反射在白墙上的光影会显现与铜镜背面相同的纹饰和铭文。随着角度的调整、光线强弱地变化,墙面上的纹饰也会随之若隐若现。
这就是传说中的“透光”现象。据考证,古代关于铜镜“透光”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隋朝王度所著的《古镜记》,而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我国古代学者将这种可以反射出背纹的铜镜称之为“透光鉴”,更有欧洲和日本学者称其为“魔镜”。
为什么会出现神奇的“透光”效果?“这是西汉中晚期制作的具有特殊效果的铜镜。”管晓锐告诉记者,在铸造过程中,镜背的花纹图案凹凸处由于厚薄不同,经凝固收缩而产生铸造应力(物理现象),再经研磨又产生压应力,因而形成物理性质上的弹性形变。当研磨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弹性形变叠加发生作用,使镜面与镜背花纹之间产生相应的曲率,从而导致出现这种透光效果。“在上海、河南等地曾出土有大量的古代透光镜。”
鉴别:现代仿制镜声音清脆
早在唐代就有仿汉式铜镜出现,宋至明清时期均有仿制前朝古镜的现象,导致如今文物古玩市场上也充斥着大量古代仿制品。
那么,铜镜的真伪应该如何鉴别呢?
管晓锐介绍,古代仿制镜往往具有一些时代特征,如金代仿制镜不少边缘有官府检验刻记,明代仿制镜经常铸有工匠的名号等,这在原时代铜镜上是没有的,一看便能确定是赝品。“但历代仿古镜又不同于现代伪镜,它毕竟是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具有一定价值,有专家甚至认为也属于文物范畴。”
而对于现代仿制镜的识别,一般遵循“观其胎,察其色,别其重,辨其形”的原则。“从铜镜的造型、纹饰、铭文、地锈、铸造痕迹等方面都可寻找破绽。”管晓锐说,比如仿镜和古镜由于原料配制比例不同,不仅色泽上看起来有所区别,敲起来的声音也有所不同,古镜声音普遍低沉,而现代仿制镜则比较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