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滚动 > 正文

市消委会:移动电源容量水分大 输出容量仅为标称容量六成

2014-09-04 16:40:21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本报讯(记者 杨艺)继国家质检总局对32个批次的移动电源进行监测发现全部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后,9月4日,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移动电源比较试验报告”也显示,包括索尼、飞利浦、爱国者等在内的26款移动电源容量存在虚标问题,容量实测值平均仅达到标称值的六成,偏差较大。

据了解,此次检测的26款移动电源,标称容量均为1万毫安时左右,且都在充电8小时后接受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6款移动电源USB接口的输出容量均未达到其外包装上标称容量值,大多数仅为60%左右。其中偏差最大的为移信通一款型号为“Y-100”的移动电源,其标称容量为1万毫安时,实测容量仅为4264毫安时,偏差达57.36%;偏差最小的是品能一款型号为“PN-913”的移动电源,其标称容量为1万毫安时,实测容量为7310毫安时,偏差为26.9%。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检测中,知名品牌索尼、飞利浦等的移动电源,也存在容量虚标问题。索尼一款“CP-F10L”型号移动电源标称容量为1万毫安时,实测容量为6443毫安时,偏差为35.57%;飞利浦一款型号为“DLP10800”的移动电源,标称容量为1万毫安时,实测容量仅5287毫安时,偏差高达47.13%。

“一个容量为1万毫安时的移动电源,理论上能为一款普通智能手机充三至四次电。但实际上,目前市场上的移动电源实际输出容量仅能为手机充电两次左右。且在实际输出容量方面,价格较高或品牌较大的移动电源并没有优势。”市消委会秘书长徐京认为。

输出容量与标称容量存在如此大差距,消费者能否维权?徐京表示,由于国家和厂商目前都没有移动电源方面完善的行业规范和参数标准,加上许多厂商只是在外包装上标出了容量和电压电流等几个简单的参数,因此消费者维权还很困难。

对此,市消委会呼吁,应尽快制定移动电源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尽快推进移动电源市场行业标准的制订、完善,制定标准的移动电源产品相关评估数据。

移动电源随身带 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此次接受检测的26款移动电源,标称容量均为1万毫安时左右,但价格相差悬殊,市场售价最低的仅为69元,最高的达599元。既然各款移动电源的实际输入电量都相差不大,消费者是不是可以选择价格更低的产品呢?对此,徐京认为,由于移动电源一般都是随身携带,因此质量和安全非常重要。他建议,移动电源还是应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购买,一方面质量更有保障,另一方面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也能更好地维权。

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一款靠谱的移动电源呢?

徐京认为,首先要查看产品标识是否齐全,目前市场上较正规的产品标识应包括产品名称、型号、商标、制造商、额定容量、充电限制电压、制造日期或批号、标称电压、执行标准编号、警示说明等,消费者不要购买缺少相关标识的产品。

“此外,移动电源外壳的材质也很重要。消费者在考虑外壳美观同时,更要考虑外壳强度和耐热性。”徐京介绍,移动电源常见的外壳多为防火性能较好的工程塑料、全铝或铝合金材质,这几种材质能确保在移动电源出现短路时,不至于大面积燃烧引发火灾。而一些低价移动电源多采用普通塑料材质,暗藏火灾隐患。因此,应选购金属外壳的移动电源,其散热性较好,能防止电芯温度过高而导致爆炸。

另外,消费者在选购时还应注意移动电源的接口是否够用。通常手机充电时接受的最大电流为1安,平板电脑为2安。如果移动电源为能同时输出1安和2安电流的双USB接口,即可满足手机、平板电脑充电的不同需求。

“移动电源的生产都有一定的固定成本,品质越高的电芯,成本就越高,价格自然也会比较高。而一些价格过低的产品,建议消费者不要购买。”徐京还提醒,消费者在正规渠道购买移动电源时要索要正规发票,注意保存消费凭证,如果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便于维护自己的权益。

消委会还提示,移动电源若有异味应立即停用,在使用时还应远离高温、火源或腐蚀材料,高温天切勿置于封闭汽车内为手机等充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