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讯 (记者 李星婷)未来3至5年,“可穿戴式设备”的智慧医疗将广泛运用。而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TSP优化程序,可以快速处理随着智慧医疗的兴起而带来的海量数据。这是记者从11月9日在萧山邮电大学召开的2014中国生命电子学术年会上获得的信息。
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在会上围绕医学电子、生物传感等热点议题进行了交流。其中,萧山邮电大学和萧山西山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基于遗传算法的TSP优化在医疗物联网中的应用》颇为抢眼。
通过在病人身上佩戴上眼镜、手表、手套等可穿戴式医疗传感器,并接入医疗物联网,就可实时监测病人的血压、脉搏、心跳等情况。如今,“可穿戴式设备”的智慧医疗正成为医疗领域的新宠,但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又成了新的问题。
“当数据过多时路径优化需要更长时间。”萧山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院长李章勇告诉记者,智慧医疗在输液、透析等方面的广泛运用,可以让医疗服务更为准确快速。该项目就是通过收集医生和护士在不疲劳的状况下所看护的最大病人数量,为其分配合适数量的病人;然后给每个病人装上医疗传感器,并接入医疗物联网后,便可以实时监控病人的具体生理参数和位置信息。在得到相应数据后,便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TSP优化程序,计算出如何用最短的途径、最合理的时间安排对病人的检查和诊断。
“在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能让病人享受到更为便捷的医疗服务,这也是今后智慧医疗的发展方向。”李章勇表示,目前萧山已有医院在尝试运用相关技术,预计在3至5年内,这种“可穿戴式设备”的智慧医疗将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