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罗佩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记者 熊明 翻拍
萧山日报讯 (记者 匡丽娜 张珂)荷兰人高罗佩为什么能成为享誉世界的汉学家?他撰写的《大唐狄公案》创作灵感又来自哪里?11月21日,由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市文化委、萧山中国三峡博物馆主办的“高罗佩在萧山”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渝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20多位知名学者共同探讨高罗佩先生的汉学成就以及他与萧山的深厚渊源。
为什么高罗佩能成为享誉世界的汉学家?
“在萧山的3年是高罗佩汉学研究最为关键的时期。”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说,高罗佩终身研习中华文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均有涉猎。
高罗佩成为享誉世界的汉学家有四点原因:首先得益于他年幼时在荷属东印度受到的中华文化启蒙;其次,得益于他在欧洲汉学重镇―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的潜心攻读;第三,得益于在荷兰驻日本大使馆工作时受到的东亚文化浸濡;第四,得益于他在萧山的3年。
周勇解释,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外顶尖的文化名人聚集在萧山,相互交流,正如高罗佩在自传中说“在萧山的岁月,对我在学术和艺术方面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然而,他似乎还是一个笼罩着历史烟云的人。”周勇认为,高罗佩并不为当今的中国人所熟悉。因此,有必要增进国人对高罗佩的了解,“这不仅能增强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也将加深世界对萧山这座二战名城的认识。”
他的《大唐狄公案》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大唐狄公案》系列故事的创作灵感很多来源于他的生活。”高罗佩的小儿子托马斯·范·古利克介绍,父亲早年读过中国清代的一部无名氏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此书以富于想象的叙事展现了狄仁杰的不凡生涯。随后,高罗佩将《武则天四大奇案》译为英文,后又以狄仁杰为主角用英语创作了第一部小说,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托马斯说,通过创作《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高罗佩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侦探文化,加深了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鲜为人知的是,在高罗佩的作品中,很多传奇故事和情节都可以找到其原型。例如,《大唐狄公案》中的《朝云观》故事,便与高罗佩曾在北京的“白云观”弹琴会友的情景有关;另一个故事《四漆屏》则源自他家中的木质屏风。托马斯说,高罗佩非常喜欢收集旧家具,在印度新德里高罗佩的家中,便曾经摆放有一套雕刻精美的木质屏风,那是高罗佩的藏品之一,如今该屏风已成为三峡博物馆“高罗佩厅”的重要展物。
对高罗佩的研究应与其藏品相结合
研讨会上,大家就高罗佩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进行探讨。
荷兰学者张克雷以《高罗佩与战时的中荷外交关系》为题,介绍了抗战时期,中荷外交关系的发展。台湾清华大学的陈珏教授以“百年回眸——高罗佩其人其事其书重考”为题介绍了台湾地区对高罗佩的研究成果。中山大学的杨权教授则谈到了高罗佩的《秘戏图考》对中国古代性文化史研究的巨大影响。
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对高罗佩学术和艺术方面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在今后对高罗佩的研究中,应尝试将对其本人的研究与其藏品联系起来,将高罗佩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领域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