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宫字迹清晰可见
会馆内巷
院落往昔辉煌不再
江津真武场南华宫
远眺南华宫
随处可见的明清遗迹
明末清初,那是个移民聚集的地方,清康熙中叶后,湖广、赣、闽、粤等省籍的客家人不断来这里拓荒垦殖,通过数代移民后裔的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农业、商业、运输业蓬勃发展,加上此地风调雨顺,到此的客家人不发达都难。真武场因水路运输的便利,随着“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持续演绎,逐渐成为了客家移民的交通枢纽和聚集地。
移民涌入会馆兴起
真武场位于江津东面三十公里。原属江津仁沱镇,现属支坪街道办事处。明末清初,那是个移民聚集的地方,清康熙中叶后,湖广、赣、闽、粤等省籍的客家人不断来这里拓荒垦殖,通过数代移民后裔的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农业、商业、运输业蓬勃发展,加上此地风调雨顺,到此的客家人不发达都难。真武场因水路运输的便利,随着“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持续演绎,逐渐成为了客家移民的交通枢纽和聚集地。斗转星移,三两条小街小巷,具有古风古韵客家移民小镇的特点,留下的是许许多多沧桑往事和建筑遗迹。有湖广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说明当时到此的移民来自四面八方。
真武场成了热闹的水码头,前依綦江水,后傍龙门槽山和笋溪河,场口下游是綦江汇入长江的“顺江口”。在两河的交汇处,是破败的真武庙遗址。据江津县地名资料记载,真武场是因庙而名。庙前有一石砌的大门,两边有一残缺的长联依稀可辩,上联为:当前列万仞苍尖,滴翠流舟,为是庙别开生面;下联为:此地际两河交汇,波汹浪诡,仗吾神力挽狂澜。横额为:中流砥柱。
文化融合交相辉映
建立会馆和聚族而居是移民文化的一大特点。入川的移民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迁移来的,同姓氏的人很少,最感亲切的是通过“乡音”结识同乡。为了联络感情,互相关照,扶弱济贫,预防其它地方来的人欺侮,便分别建立起同乡会性质的会馆(庙宇),遵循原籍的风俗并祀奉故地的神灵。此时偏居一隅的真武场的客家人发现,修建同乡会馆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而遍及巴蜀。发达了的真武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士绅们自然不甘落后,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移民会馆建设高潮。
真武场的移民会馆建筑通常都建造于清代中后期。各会馆的结构大体一致,大门门扇是厚实坚硬的柏料制成,门枋、门檐、门槛由雕刻精细的条石砌成,很有“城门”的风味。石柱上有阴刻的楹联,这些对联的书法非常精湛。大门内是开阔的四合院布局,青石板平实而光滑。各会馆供奉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并以文化为载体,寄托着绵绵不尽的乡愁。来自赣籍的修江西会馆——万寿宫,祀福主菩萨许真君,大门上的楹联是:玉诏颁来,万古常留忠孝;金丹渡出,一家都是神仙。意思是我们江西“老表”,很听话,很忠孝,很乐观!
历史沉淀古韵犹在
据说还有禹王宫,也叫禹王庙,供奉夏禹王,是湖广会馆。这些会馆,2006年被江津市政府命名为“真武客家会馆群”,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水码头的岸边,有现代人立的路牌,上书“天上路”、“南华路”。穿行在这些宽不足八尺的街巷里,一时竟不知身在何处!正应了如今的热门语言:“神马(什么)都是浮云”。
一排黄葛树下,一两条机动木船流连在还算清澈的綦河中,延续着千年的故事和传说,花两元钱可以渡河一个来回。来到真武场的对岸,在早春二月,漫山的油菜花开得如火如荼,其华灼灼映射着今天的真武场,已列为江津新农村建设推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