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局部
现存完整壁画《担金上寺图》
线条清晰,人物形象逼真,表情丰富
正如电影《画壁》中描绘的一样,在荣昌县安富寨子山上也有这样一座深山古刹,也有一幅美轮美奂的壁画,也同样画着美丽如斯的仙女。这里,就是和南寺,又称“荷兰寺”,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雍正年间曾复建,道光二年再次扩建,增加了下殿,新增不少佛像和彩画。但如今,寺庙昔日辉煌早已不复存在,仅仅留存一些残存的佛像和壁画印证着昔年的繁华。
明建文帝或流落至此
由安富街道鸦屿山入山口穿心殿往右手方向,有一条上山公路,行约十余分钟路程,便有一条岔路往左,在一番蜿蜒盘旋后,到得一处略为平坦的山腰,由一条小路继续往上,不多会便到了和南寺。
云峰寺位于荣昌县城外,始建于宋代,至今仍有大雄殿、天王弥勒殿等13个殿,其中千手观音的手之多,堪称第一,而寺院中的斋席更是远近驰名。相传明朝的建文皇帝曾流落到此,留有亲笔题诗。和南寺离云峰寺也就半天路程,想来两寺之间往来甚多,诗词唱和附庸风雅之事就不难理解了。
但如今,在萧山佛教界,和南寺也仅仅是存得这个名字和这首楹联,其余庙堂建筑损毁大半,残留的也挪作他用,为山民住房,徒留几根丈把高的石柱门联记录昔日的荣光。和南寺中壁画众多,这在其他寺庙倒是少见,可见此庙当以书画闻名于川渝。
壁画绝美异常
和南寺中共有壁画5幅,大小人物34个,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完整清晰的便是《担金上寺图》。从画中人物衣着看,画的是一位宋明时的官人,骑着高头大马,督着众军,扛着大旗,打着伞盖,正由山下一路喝三吆四地走来。而寺中则是一派喜气洋洋,一个小和尚飞奔来报:山下一队军爷抬着礼品正往寺中来了!主持喜笑颜开,双手合十。其余众人也皆满寺奔走相告想要先睹为快。而此番情景居然惊动一位巡游至此的天将,侧身按下祥云驻足观看良久。虽历经百年风霜,仍然不改当年颜色,堪为一代佳作。
此壁画得以保存完整的原因乃是离地六尺,无梯子难以企及,除隔壁农人因盖阁楼在墙中打洞留下三个窟窿外,整幅画完整如初,实在令人赞叹。
而画在另一间屋内墙壁上的“仙姑会”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此处应当是教化众生的佛画,六位仙姑驾云腾雾,华冠锦衣,体态丰腴,手中或执如意,或执拂尘,或执经书,或执灵芝,衣带飘飘,面容清晰,神态安详,雍容大方,整幅画构图精准,人物神态各一,性格迥异。正是宋明时的人物画风格。此画因寓意吉祥,倒也被村民保护得尚好,除一些自然剥落外,并无半点人为损坏。
石碑记录重建之事
在和南寺右侧下殿有一个全用碑刻砌成的猪圈,其中一高约两米的碑刻记录了和南寺重建经过。
碑刻上不少字迹已经风化,无法读懂全文,幸好大部文字还清晰可辨。碑文大意是,该寺位于“荣邑之西三十里许,有寺名和楠”,寺里住持因不忍见该寺“以招提胜地”竟至荒废于此,故重为修建,募善款,招工匠,“与邑内善男信女同结善缘,开工经始,并从(重)造上下两殿”。而此寺在住持看来,占据大好地势,却只有上殿,没有下殿,规模偏小,不足以显示佛教的教义,于是,僧发动周围“善男信女随缘布资共种佛田,砌座雕龛,改换金身,装塑大像,庶入是施劝善良,此西方圣人无刑之化,而前人以大佛与关圣寺,未诵般若之经,尽裕慈悲,则今日捐金为善姓氏于碑警撰数言,以誌其事。”并有隆昌县南即六里正觉寺僧人相助,慷慨解囊,一解该寺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历经十月辛苦,终于建成,求得圆满。
紧邻此碑刻的另一“德成万古”碑也同样记录了捐金建寺的过程以及募捐者的名单,其中不乏临县僧人。碑刻上有进士敖时彦,僧法文、瑞亭、超禅,并有乡人赖文榜、李德寿等人捐资金额,四百、六百不等,可见当时重修寺庙资金来源之广、之多。
该碑刻立于清道光二年,如果不是村人将其作为猪圈基石,此碑不知是否能够逃得脱战乱、避得开文革?能够为贫下中农做点贡献,恐怕是此碑得以留存至今的缘由,如此一想,倒也不觉得天蓬元帅之后裔辱没了斯文,倒有可能是受佛祖感化护卫此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