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铌紫
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萧山三峡博物馆解说员团队。
记者 魏中元 摄
3月7日,三峡博物馆内,一名讲解员面带微笑,为观众热情地讲解展览内容。她所在的三峡博物馆讲解接待科,14名讲解员清一色是女同志。自2005年三峡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她们共为观众讲解40000余场,服务观众60余万人次。近日,该集体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睡觉做梦都在背讲解词
讲解员背讲解词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讲解员吴婵说,一个展览所配的讲解词一般在8000到1万字左右,有一个星期准备时间。为了让讲解词烂熟于心,她们每个人家中的墙壁都贴满了讲解词和展览图片,甚至连卫生间也不放过。
“走路、坐车、吃饭、穿衣时背讲解词,睡觉做梦也在背。”吴婵笑言。
不仅如此,姑娘们工作时还要穿着高跟鞋,一站便是一整天。“下班回家脱下鞋时,感觉脚都不是自己的了。”吴婵说,她们每个人脚上都长了水泡,不少人有腰椎间盘突出这样的职业病。
2009年,三峡博物馆的3名讲解员李敏、吴婵、白玉莹被选调到北京,承担《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的讲解工作。
“一到北京,才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李敏告诉记者,与北方人相比,萧山人在身高和语言上没有优势,“我们为此花了更多时间,拼命背讲解词。”
在北京做讲解工作,面对的不乏国家级领导人。一份讲解词从初稿到定稿,有不下十个版本,而讲解员们必要牢记每一版讲解词。
“有时临上场前,会被突然告知要把一个小时的讲解词压缩到15分钟内完成。”李敏说,一个经验丰富的讲解员必须要具备临场应变的能力和处变不惊的心态。
最终,三位女孩圆满完成任务,载誉而归。
观众的认可是最大的幸福
“每当看到观众寄来的感谢信,就备受鼓舞。”白玉莹说。
白玉莹回忆,一次渝中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要来博物馆参观,为此她专门去学习了手语。当天白玉莹全程用手语讲解,后来学校老师还打来电话感谢。白玉莹说:“孩子们特别开心,他们原以为我只会用手语自我介绍呢。”
从2005年进馆工作至今的讲解员李敏告诉记者,去年一名大爷找到她说:“小李,你比刚来的时候进步太多了。”原来几年前,这位大爷就听过刚刚工作的李敏讲解。这样的鼓励让李敏很激动:“观众见证并认可我的成长,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
从2007年起,讲解接待科先后招募培训志愿者讲解员和小讲解员近千名,有的志愿者已在博物馆坚持服务了6年。他们每年为观众义务讲解3000余场,年均服务观众近8万人次。讲解科的姑娘们说,今后还会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小讲解员,一同体验讲解工作的辛苦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