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的陈家兰老人。记者 李薇帆 摄
“一想我爹娘,爹娘无主张,女儿长得这么大,还不做嫁妆……”6月11日下午,在陈家兰三儿子位于渝北区黄泥磅的家中,陈家兰饶有兴致地唱起了一曲土家风情的“苦情”歌谣,完全不像一个103岁的老人。
陈家兰老人的人生十分坎坷。她曾经历幼年丧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三大不幸,但几十年来,她始终没有被艰难困苦压倒,保持着坚强和乐观。
高山上生活 姊妹都健康长寿
1911年5月,陈家兰出生在石柱鱼池乡陈水沟一个富裕人家。在她8岁时,母亲去世。随后,她被父亲过继给远房叔伯。在叔伯家,她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站在凳子上学着煮饭烧菜,还要到山上打草背柴,到地里栽秧打谷……十来岁的她,就成了一个小劳力。
17岁时,陈家兰嫁给了当地的贫农秦叙伦,不久之后,他们把家迁到了临近的悦崃乡。“悦崃是个好地方。”谈起自己长年生活的地方,陈家兰眼睛里多了一分清亮,“这里挨着黄水森林公园,是个海拔1000多米山区,到处是好山好水好空气,这里的人都健康长寿,八九十岁的人多得很。”
除了地方好,陈家兰也有长寿的基因。她的同胞五姊妹,个个长寿,都活到了八九十岁。
94岁还在劳动 最爱粗茶淡饭
陈家兰一生务农,什么苦活、重活都干过。“长期坚持劳动,也相当于是一种锻炼。”陈家兰说,农村的活路做起来虽然很累很苦,但也让她拥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
因为长期生活在贫困山区,陈家兰常年吃玉米、红豆、小米、红苕、洋芋、荞麦等五谷杂粮和豆类瓜菜,饮食清淡,较少吃肉。陈家兰说,她一直没有得过什么大病,现今也没有那些常见的老年病。
即便已是103岁高龄,陈家兰老人依然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10点半睡觉,中午小睡一会,天晴时还要出去溜达几圈;早餐以汤圆和鸡蛋为主,中餐则以米饭和蔬菜为主,加少量肉,晚餐则吃点米粉、包谷面或者苕粉。
乐观面对磨难 支持孩子读书
解放后,陈家兰一家分得了田地,小日子越过越好。不幸的是,1958年,丈夫秦叙伦在深山砍柴时坠崖身亡。时年47岁的陈家兰强忍着内心的悲痛,一个人挑起了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
为多挣工分,让5个孩子能吃饱饭,村里的各种农活她都抢着干,一些强壮男劳力干的活,她也报名参加。
“那个时候真苦真累啊!再苦再累,我也要培养孩子读书。”说起这一点,老人语调特别坚决。她说,从她这一代往上三辈人都没读过书。“不读书啷个办,只有读书才能砍掉穷根。”
孩子们要读书,钱从哪里来?陈家兰养起了“转转猪”——买来刚断奶的仔猪,养到四五十斤再卖掉赚钱。她常常是白天参加生产劳动,一早一晚出去割猪草。
母亲的坚韧与执着,深深地激励着儿女们。陈家兰的辛劳,也有了丰硕的回报:5个子女中,有4个大学毕业、1个高中毕业,其中还有两人成长为厅局级干部。这在偏僻的山区,这对于一个农村妇女而言,是何等的不易!
“生活的种种磨难,母亲总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陈家兰的三儿子说,母亲凡事都看得开,非常乐观。“也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让母亲迈过了一个个常人难以迈过的槛。这也是她长寿的秘诀之一。”
母慈子孝,一家其乐融融
“再过几天就是大儿子70岁的生日了,我们娘儿俩的生日只差两天,我要回石柱和他一起过生日。”采访中,陈家兰数次提到大儿子的生日。
在陈家兰老人的心里,儿女们是她永远的牵挂。在陈家兰80岁的那年夏天,石柱发大水,听人说女儿的住处被洪水淹没,心急如焚的她背上蔬菜和粮食,徒步几十公里前去探望。
为了不给儿女们添麻烦,她在90多岁的时候,仍然坚持自己做家务、自己上街买日用品。直到95岁时,她再也拗不过儿女们的劝说,才歇了下来。
陈家兰现在已是四世同堂,子孙共有36人,个个都很孝顺。四儿子病逝后,其余的4个子女轮流赡养她。
“我现在乐于做全职孝子。”三儿子打趣说,“工作时没时间多陪母亲,现在我退休了,终于有时间尽孝了。我现在每天的任务,就是陪老母亲说说话、走走路,让她身心愉悦。”
“和睦的家庭氛围也是母亲长寿的原因之一。”陈家兰的大儿子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我们一大家人相亲相爱、和谐美满,这种天伦之乐,就是母亲最好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