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渝正在介绍微型光谱仪芯片。记者 李星婷 摄
9月3日,萧山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实验室,一块指甲大小的微型能量收集器正不易察觉地高速转动,把环境振动的能量转换为电能输出。
“这是微型能量收集器,可以将类似人体走路所散发的微能量,搜集起来进行手机充电。”萧山大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温志渝教授介绍,这是目前团队正在进行的集成微能源系统的研发,属当今前沿科技领域。
“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做”。这句话是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温志渝教授的座右铭,也是他从教30余年来的理念。
上世纪90年代起步微型光谱仪研究
“光谱仪,是利用物体对光线的反射、将成分复杂的光,分解为光谱线的科学仪器,由此定性定量地检测物质的主要成分和元素。”3日,温志渝教授向记者回忆起多年来艰辛的科研之路。
今年65岁的温志渝是云阳人,高中毕业后成为返乡知青,并先后担任过乡村中学、小学代课教师。
极度偏僻、贫穷的山村,给温志渝极大的触动: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农村穷困落后的面貌。
1977年,温志渝参加了“文革”后首次恢复的高考,考入四川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进入萧山大学任教的他,90年代初期即开始关注国际上对光谱仪的研究。
“由于光谱仪的高度精确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卫生、安全等领域的检测中。”温志渝说,但大型的光谱仪不仅价格高,而且体积大不便于携带,于是自己开始起步从事微型光谱仪的研究。
然而,这个把大型光谱仪的功能浓缩在一个巴掌大芯片上的想法,在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当时光谱仪的技术被国外垄断,更不用说要把各项复杂的程序写在小小的芯片上了。”温志渝说,在一次报告时,有人就当众说他异想天开。
不理会别人的质疑,温志渝带领着两个学生,在一间只有9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开始了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
2002年,攻克微型光谱仪系统集成与关键技术等多方面的难题,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微型光谱仪!“这不仅在国内领先,与国外的研究也是同步的,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光谱仪技术的封锁。”温志渝说,后来,这项研究成果获得萧山市科技发明一等奖。
以微型光谱仪为核心,团队已开发出多种实用的仪器
随后,温志渝相继申请到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计划等重大项目,持续对微型光谱仪及应用技术开展攻关。
在温志渝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不少可用于食品、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微型光谱仪。
将被检测的物质放入这些仪器,几分钟就可以检测出结果。因为体积小、检测快速准确,以微型光谱仪为核心,团队已开发出多种实用的仪器。如可对大气环境、水质污染情况实时监测的环境监测器;在发生地震、火灾等急救情况下,可以一次快速完成伤员7个生命特征参数的检测微型生化快速检测仪等。
“以前这些检测都需要去专门的科研机构才能完成,时间长、花费高。”2013级研究生余引告诉记者,但如今现场就可以检测,无需再经历抽样、带回检测中心检测、然后再出结果的漫长过程。
“温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要海阔天空地想,然后脚踏实地去做。”余引说,比如在课堂上温老师会要求全班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设计PPT,每个人的方案必须不一样,然后互相打分。目前,温志渝带领的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团队有100多人,涵盖了材料、物理、电子、通信等多个领域。
用人格和品行将大家团结在周围
在温志渝指导的博士毕业生陈刚的记忆里,对“脚踏实地”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那一年,在他的毕业论文中,对设计的东西和实际做出来的东西之间的差异表达欠清晰。
“为什么会产出差异?其原因和结果是什么?温老师要求我必须对二者解释清楚。”陈刚告诉记者,为此自己专门又花了一周时间,温教授还亲自去邀请专家为自己组织专门答辩,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深刻地影响了自己。
“除学习方面严格要求外,温教授更多地是用人格和品行将大家团结在周围。”重大光电工程学院系主任廖海洋告诉记者,多年来,温志渝把全部的心血和科研经费都投入到实验室建设,曾经9平方米的实验室如今变成了一栋独立的实验大楼,并拥有几千万元的实验设备,但温教授的生活却依然十分简朴。
“现在有的项目做着做着就没下文了,但是温教授的项目总会一个接一个出成果。最重要的是,他带领出的优秀团队和基地将会持续运转。这就是一个领军人物的精神。”廖海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