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队的替补席上,球员神情黯然地观看季军争夺战的比赛。
巴西队主教练斯科拉里
在很多人的眼里,巴西一直是个神奇的足球王国。层出不穷的天才偶像、眼花缭乱的脚下绝技,都是他们的标签,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悲痛和耻辱画上等号。
7月13日凌晨,巴西利亚国家体育场,这座闪耀着巴西传奇球星加林查光芒的神圣之地,却见证了巴西队的又一次惨败。
对于巴西队来说,与荷兰队的比赛,本该是一场救赎之战。队长席尔瓦也在赛前满腔豪情壮语——“发誓找回失去的荣誉和尊严”。
结果,席尔瓦的豪情壮语,在他们0:3负于荷兰队之后,似乎成了一个笑话。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遭遇了失利,更是因为他们在比赛中毫无进取心和荣誉感的丑陋表现。
而且,他们在本届世界杯上共丢掉14粒球,这也使巴西队成为84年世界杯历史上,丢球最多的东道主球队。
在本土举行的世界杯上,曾经五次夺得冠军的“桑巴军团”非但没能称霸世界,反倒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长期处于世界足球最顶峰的“桑巴王国”,如今却退变成让传统豪门彻底踩在脚下的“弱旅”了呢?
老帅斯科拉里的“四宗罪”
如果单纯从比赛内容上来看,巴西队如此糟糕的表现,最先遭到质疑的就是65岁的老帅斯科拉里。
其一,在与荷兰队的比赛中,巴西的丢球甚至比对阵德国时更早,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对罗本的盯防。虽然罗本没有进球,但荷兰队全部3粒进球的过程,都有罗本参与。在这场比赛中,斯科拉里竟然没有安排专人看防这位荷兰队的进攻组织核心。
其二,在半决赛对阵德国时,斯科拉里竟然采用了极为冒进的战术,盲目地与对方大打对攻,结果惨遭血洗。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内马尔的巴西,在进攻上已远不能直接与德国相抗衡,唯有打防守反击尚可与德国一拼,不过,斯科拉里却选择了对攻。
其三,斯科拉里未能很好的调控球员们的心理。这支巴西国家队中,23名球员中有17个都是首次参加世界杯,大赛经验欠缺。无论是在半决赛还是在三四名决赛中,巴西队在丢球之后很快乱了套,导致此后连续丢球。昨日凌晨,中后卫大卫·路易斯在场上与对方斗气,就是一个例证。
其四,斯科拉里在选人和用人上很是固执。在人员的选择方面,他固执地拒绝了卡卡、小罗等完全可能成为球队精神领袖的老将,而像小卢卡斯、库蒂尼奥等在欧洲主流联赛中效力的实力派球员,也被他排除在外。
金钱,让巴西足球不再“桑巴”
老帅斯科拉里的固执用人和错误的战术判断,固然是让巴西队连遭惨败的一大原因。但是,巴西足球的整体衰退,才是桑巴军团轰然倒下的根本原因。
如今,巴西足球暴露出了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包括人才断档,青训和联赛体系病入膏肓等。
近年来,随着国际足坛格局由欧洲、南美两极向欧洲单极的变迁,巴西足球的发展进入到下行轨道。
由于欧洲职业联赛日趋发达,其市场化规则规范、运作成熟、收入丰厚,大批优秀的巴西球员开始去欧洲俱乐部“淘金”。
从1994年至今,巴西足球运动员一直是巴西最为诱人的出口“商品”。2005年,巴西足球运动员出口价值1.58亿美元。这一年,有804名巴西足球运动员转会国外,巴西桑托斯队的罗比尼奥前往西班牙皇家马德里的转会费创下了2500万美元的纪录。
2008年则是巴西球员“淘金”欧洲的巅峰时期,有超过1200人出国踢球,球员销售的净收入达到2.5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光是内马尔从桑托斯远走巴塞罗那,他一个人的转会费就超过了一亿美元。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出口球员在过去20年里,已经为巴西赢得了近30亿美元的收入,成为继矿石、咖啡和大豆之外的又一重要创汇产业。
但是,当全世界肆无忌惮地在巴西搜罗足球人才、当巴西的俱乐部为了经济利益拼命推销手中的球员的时候,“足球王国”也逐渐陷入了年轻新秀和希望之星匮乏的尴尬。
因为,在“巴西——欧洲”这条急功近利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里,众多有前途但短期内难以成才、不易被欧洲俱乐部选中的青少年球员,都遭到无情舍弃。这使得踢球对于巴西青少年来说,不再只是兴趣和爱好,更多的是因为可以“出国挣大钱”。
在金钱的驱使下,巴西足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今,已没有人愿意留在国内踢球,有点天赋的球员争先恐后地往欧洲跑,再不济也能组团跑到西亚去“淘金”。
巴西征战世界杯的阵容,基本被海外球员囊括,这使他们的风格迥异,比赛中各自为战,踢得越来越不像“桑巴足球”。而这正是他们连遭惨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