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专家指导葡萄种植户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记者 王伟 摄
7月是我市葡萄上市的旺季。这几天,为了卖个好价钱,大大小小的葡萄园如“擂台赛”般你方唱罢我登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上网卖葡萄的建议声也是不绝于耳。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通过电子商务专业平台售出的农产品已经超过1亿元,达到去年全年的成交量。
然而,长期困扰种植户的生鲜水果销售难题,遇到电商后就能迎刃而解吗?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在电商洪流几乎冲击一切商品领域的今天,像葡萄这样的时令生鲜果品“触电”,在目前还有几道绕不开的“坎”。
意识这道坎难迈
璧山大兴镇是我市主要的葡萄产区。早在葡萄成熟前,大兴镇的几户种植大户就早早的请来了网络专家“恶补”电商销售知识。
在电商销售平台“特产宝”负责人柯楠眼里,网络销售并不困难:下载“特产宝”应用,安装、注册后就可以发布要销售的农产品了。
但这一切“简单”的操作对于葡萄种植大户朱正文来说,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朱正文今年45岁,有十多年的葡萄种植经验,然而,他使用的手机仍然是“土气”的山寨机。和大部分农村手机用户一样,声音大、待机时间长是朱正文对手机的要求,是不是智能机、能不能上网,根本不在他的选择范围。尽管朱正文家中有一台成色不错的电脑,但自打孩子上学住校后就几乎没有开过机。
按朱正文的理解,电脑和智能手机更多的应该归类为“玩具”。这样的情况,在我市农村居民中普遍存在。
尽管电商的软件已趋于完善,但农村地区“触电”意识的落后无疑成为了制约生鲜果品和网络电商“亲密接触”的第一道的坎。
物流费太贵成为第二道坎
有农业专家认为,时令水果难以保存,运输耗损大,生鲜电商的运营难度远高于服装或化妆品类,而且对及时收货要求高。如果客户需求的配送量少,扣除产品成本、物流成本和流通损耗后,种植户基本没有利润。
璧山大兴镇种植户印平对此深有感触,今年是她第一次通过网络电商接受现售和预售。“我们遇到的最大、也是唯一的问题就是运输。”她说,为了保证葡萄的新鲜,每个订单都是采取加急快递和泡沫包装盒运送,这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一箱优质‘蜜丽’葡萄只卖60元,但快递费就要40元。”印平说,为争客源,有时只能亏本经营。
“我们周一至周五接受网上预订,周末自己开车集中送货。”璧山青杠街道葡萄种植户刘兴凤说,虽然自己开车送货成本依旧很高,但相对于“每箱包邮”的成本来说,还可以接受。
冷链滞后 难过鲜果“出远门”这道坎
“地方近还可以解决,关键是新鲜水果放不得,出不得‘远门’。”九龙坡区乡悦葡萄庄园总经理李玉说出了曾经的经历。
6月下旬,葡萄园的“夏黑”葡萄成熟了,由于皮薄肉甜,吸引了不少市民争相购买。此时,网上的订单也接踵而至,其中还有不少订单来自市外。
“由于没有经验,发往市外的葡萄都是用的普通包装,客人收到货时,葡萄全碎了。”为此李玉损失了几千元。
“普通包装不行,我就用冷藏包装,可一问价格,贵得惊人,都快赶上葡萄的价格了。”李玉告诉记者,她现在只接受主城的订单,再远点就不敢接单了。
在永川区的五间镇,远近闻名的五间富硒西瓜仍以传统销售渠道为主。瓜农张友良告诉记者,尽管不断有电商平台及市民询问网上销售事宜,但“娇嫩”的五间西瓜能否经受住快递的运输,依旧是他们最担心的事。如果采取冷链运输,高达10多元的运费又令绝大多数市民望而却步。
据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目前,人均冷库容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为在火热夏季将新鲜农产品送到主城消费者手中,我市许多电商都自备冷库、冷藏车。但一辆冷藏车一年的费用就需要近5万元。
很显然,昂贵的冷链物流成本让种植户和物流公司都很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