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应淑为她3个公公婆婆洗脚。 通讯员 周其钊 摄
“别人家的水稻晒完进仓了,我只能趁公公婆婆们‘乖’时,才能抽空去把水稻收回家。”8月25日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忠县三汇镇金龙社区农妇欧应淑就踩着露水出门了,她麻利地将早已成熟的半亩水稻割完后,又赶回家为三个患病的公公婆婆做早餐。每到农忙季节,欧应淑就要像只陀螺一样,为照顾老人和抢抓农时转个不停。
这是个特殊的家庭,5个家庭成员中有3个残疾老人,分别是欧应淑第一任丈夫的父母以及第二任丈夫的母亲。
多年来,欧应淑像“女汉子”一样坚强地扛起家庭的重担,无怨无悔地照料着三个老人,在当地传为佳话。
她带着公公婆婆改嫁,不料丈夫又因病离世
1987年,欧应淑嫁给第一任丈夫田兴明时,可谓家徒四壁。靠着种田和养猪,两人的生活渐渐好转,并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可天有不测风云,结婚后不到4年,田兴明因患肝硬化不治撒手人寰,给欧应淑留下4000多元治病欠款。
“当时,邻居都劝我趁年轻带着孩子改嫁,就连公公、婆婆都极力劝我嫁出去。可是,我走了,两个老人怎么办?”于是,欧应淑向老人承诺:以后若改嫁,也要带着两个老人一起“嫁”。
带着3岁的幼女、拖着两个老人的女人,谁愿意“娶”这样一个沉重的负担?1992年,欧应淑勤俭持家、尊老爱老的品质感动了邻村村民邹国银,他不仅答应了欧应淑开出的“陪嫁条件”,还提出愿意带着母亲一起上门到田家来,并承诺和她一道照顾好3个老人。
婚后第二年,欧应淑又生下一个儿子。这时,他们明显感觉到,仅靠种田和养猪不能让一家七口过上好日子。于是,夫妻俩前往浙江打工,在一家大型养殖场干起了养猪的老本行。
“为了挣更多的钱,我们白天在养殖场上班,晚上又到另一家肉联厂打工。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5个小时以上。”欧应淑说,这样打拼六七年后,他们不但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在老家盖起了3间砖瓦房。
眼看一家人正逐步摆脱贫困,不料厄运又至,2006年,邹国银突发癫痫病,离开人世。
对三个残疾公公婆婆不离不弃,用勤劳双手撑起一个家
“这一大家老弱病残,我一个人怎么养得活?”接连不幸让欧应淑非常痛苦,巨大的压力甚至令她想到要轻生。
可是,看着同样悲痛万分的三个公公婆婆,欧应淑不忍置之不管,“如果我也离开了这个家,他们三个老人同样也活不下去。”善良的欧应淑选择了坚持,她发誓不再改嫁,一定要替两任丈夫尽孝,让三个老人安享晚年。
在农村,一个女人要养五口人很难,何况还是这样一群老弱病残:75岁的第一任婆婆是老年痴呆症患者;74岁的第一任公公双耳失聪;89岁的第二任婆婆双目失明,经常卧病不起;自己一双儿女还要读书。
几经思考,欧应淑决定,一方面,要靠种田、养猪、养蚕等保障家庭的基本开支;另一方面,到山里挖葛、镇上打零工挣取老人的医药费和孩子的学费。
几年来,欧应淑强迫自己变成一个“女汉子”,学会了打农药、开耕田机等“男人活”,并把每天的农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今年,她又承包了村里的10多亩闲置地。
“我基本上天不亮就起床,煮好猪食后到田地里干活,8点左右回家为老人做饭。安排好大家的三餐后,再外出干活或打工。一般要忙到晚上8点过,回家后还要伺候老人们吃饭、睡觉。”
这还是老人们身体都正常的情况。有几次,欧应淑遇到三个老人同时生病,一会儿这个大小便失禁了,一会儿另一个又肚子饿了……欧应淑忙得像个陀螺。
长年繁重的体力活,让欧应淑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腰椎、颈椎病。尽管经常带三个老人去医院看病、住院,可她从来舍不得为自己看病买药。有时实在痛得难忍,就吃几颗止痛片,或请乡村医生抓点中药。
“只要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我再苦再累都值得。”近两年,欧应淑的公公婆婆身体越来越差,儿子考上大学后,上学费用也越来越高,欧应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好在女儿几年前出了嫁,花费少了些。
“我的两任丈夫在世时都对我很好,如今我也要对得起他们的父母。不管再难再苦,我都要把这个家撑下去。”欧应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