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厂大门外的“中运一”式运输机。(受访者供图)
荒废多年的海孔飞机厂。 特约摄影 谢智强
1945年,萧山白市驿机场,中美混合飞行大队就驻扎在这里。停机坪上,众多庞大的美制B—25型轰炸机中,有一架木制飞机显得有些寒碜。
“但它却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军用运输机!”万盛经开区文物管理所所长令狐克强说,这架飞机的代号是“中运一”,出自国民政府战时大后方四大飞机制造厂之一——海孔飞机厂(即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
海孔飞机厂在哪?它就掩藏在万盛丛林镇一个巨大山洞中。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了这个“秘密基地”。
天然溶洞中建成3层车间大楼
走进海孔洞,通过手电微弱的光芒,记者看到一间间被隔开的废弃车间,组成了硕大而寂寥的厂房。由于长年荒废,已很难想像出当年进行飞机生产、装配的繁忙景象了。
“这是一个由石灰岩层、钟乳石形成的天然溶洞,高近40米,纵深300余米。”令狐克强介绍,清末民初,洞口原有海孔寺,佛像高坐,香火鼎盛,后来拆庙移佛,就是为了建飞机厂。
76岁的村民刘汉文告诉记者,当年他在离洞口不远的私塾上学,天热了就溜到洞里乘凉,“记得是1938年,洞里的人突然多起来,而且大都是外地人……”
原来,由国民政府与意大利于1935年合办的航空委员会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迁到这里来了。当时以海孔洞为中心,方圆15公里范围都划给了飞机厂,“工厂第一期征地3341亩。为保证安全,还派了一个营在此驻扎,洞口的坝子上架有机关枪,山顶设有岗哨,除飞机厂员工外,任何人不准靠近。”令狐克强说。
1938年初夏,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正式挂牌。国民政府还将另外几家小飞机厂也并了进来。最鼎盛时,工厂员工达到1200人,民工有200多人。
“工厂在洞内设有机工、钳工、白铁、机身、机翼、电镀等车间,在洞外建有铸锻、油缝、修配、木工、修理等车间。洞外建筑全部用松枝覆盖。”据令狐克强介绍,到1938年底,工厂已初具规模:洞内建成一栋3层楼的车间大楼,约1200平方米,另辟有可供装配20架飞机的空间,洞口修建了一栋3层楼的工务楼,“洞外还有远离厂区的生活设施,包括职工宿舍、天然游泳池等。”
先后制造了百余架苏式E-16单座驱逐机
那么,海孔洞是什么时候开始恢复飞机制造的呢?
据令狐克强介绍,正式恢复生产是1939年初。当时,工厂中原有的意大利专家已撤回国,一切都靠中国人自己干,国民政府从杭州飞机制造厂派过来73名技术骨干。“但当时的技术骨干也都没经验,只能从相对简单的苏式E-16单座驱逐机开始仿造。”
1940年,第一批飞机造好了。可新问题来了——没有飞机场试飞。怎么办?
“工人们很聪明,他们用粗钢丝绳将飞机拴紧,然后再发动机器试飞,声音大得骇死人!”令狐克强说,检验成功后,再把机身、机翼等部件卸下,用汽车运到白市驿机场组装。
据《丛林镇志》记载,第二飞机制造厂先后制造了百余架苏式E-16单座驱逐机,其发动机主要由美国进口,仪表电器等由苏联提供。
日机多次轰炸,都未找到“神秘”的飞机厂
海孔飞机厂投产后,日本人零星获得了一些情报,多次派飞机来轰炸。
1939年10月23日上午,18架日本飞机组成两个大队,在海孔洞上方几度盘旋,却始终没能寻觅到飞机厂的确切位置。
“这要归功于天然溶洞的地理优势和密密麻麻的树木掩护。”刘汉文回忆,当时,飞机厂洞外的建筑,外墙全部刷黑,洞口的山上种植了大量青冈树,从高空往下看,根本看不出这里有一个洞。
日机寻觅未果,只能把矛头转向南川。18架敌机分成两组折返南川县城,在大约1000米的高度,投下炸弹若干。这些炸弹炸毁了县城的监狱,犯人一涌而出,街上行人也四处逃散。随后,刚丢下炸弹的飞机再次返回,每三架排成一队,低空俯冲,用机枪向人群扫射,县城瞬间变成人间地狱……
“此后,日机又来轰炸了4次,但都没有找到海孔洞。”刘汉文说。
首架运输机在众多质疑中试飞成功
1945年初夏,海孔飞机厂制造的我国首家运输机“中运一”横空出世。
飞机初到白市驿机场,围观的美军飞行员纷纷讥笑:“它能上天吗?”那些已经习惯驾驶美国飞机的中国飞机员也担心:“如果飞不起来怎么办?”
在疑惑声中,“中运一”助跑、起飞,轰鸣着冲上云霄,53分钟后顺利降落在成都太平寺机场。获悉这一消息,白市驿机场的美军飞行员竖起了大拇指,设计师林同骥、顾光复等人和中国飞行员紧紧握手,互致庆贺:“我们的飞机争气!”
可惜的是,抗战结束后,由于国民党空军引进了大批美军制造的C—47、C—51运输机,中运号只能堆在海孔洞的仓库里。1949年萧山解放前夕,工程师刘玉麟、苏栋等人与解放军秘密联络,将保存完好的中运号交给了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