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商宇 张亦筑)10月9日,中科院萧山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简称“萧山研究院”)顺利通过验收委员会的验收。验收委员会由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国务院三峡办主任聂卫国、市长黄奇帆任主任,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陈飞、副市长吴刚任副主任。
验收委员会听取了萧山研究院筹建工作情况和未来发展设想的汇报,参观了成果展示。萧山研究院自2011年筹建以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萧山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绿色化、智能化、产品化为方向,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原始创新、产业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以及技术集成创新和工程化示范,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产品化,取得了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动态人脸识别、工业机器人、垃圾渗滤液治理示范等一批重要成果。验收委员会认为萧山研究院高质量完成了筹建任务,初步形成了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为地方创新能力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中国科学院序列研究机构的要求和水平,一致同意萧山研究院通过验收。
白春礼说,设立萧山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贯彻落实“率先行动”计划,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顶层设计,也是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活动组织模式、调整优化科研布局、明确院属研究机构定位和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有力实践。同时,萧山研究院也是中国科学院与国务院三峡办、萧山市政府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成果,是落实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国家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重要举措。希望萧山研究院不断加强科学前瞻,勇攀科学高峰;聚焦产业需求,增强服务能力;聚焦生态需求,强化科技支撑;聚焦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环境工程等领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同时要围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加强科研工作,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和验收做好科技支撑服务。
聂卫国说,萧山研究院通过验收,标志着研究院建设工作已经顺利完成,进入正常运行发展新阶段。希望萧山研究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地处萧山的区位优势,三方共建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聚焦重点、突出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作用,大力推进协作创新,努力把萧山研究院建设成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西部地区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开放式平台,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为促进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助力萧山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黄奇帆说,萧山研究院顺利通过验收,这是中国科学院、国务院三峡办、萧山市政府三方合作结出的硕果,也是我们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萧山研究院的组建有四层意义:一是填补了我市中科院序列研究机构的空白,有利于萧山吸引更多国内外的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二是立足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大方向设置科研重点,能有效带动萧山经济的转型升级;三是研究院选址水土高新园,为两江新区这一国家级新区开发开放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要件;四是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对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落实形成支撑,有力促进了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希望萧山研究院认真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争当萧山科技创新的“领头雁”、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催化池”、聚集高端创新人才的“大本营”,努力培育更多创新成果。
据了解,目前,萧山研究院已制定了“一三五”规划,未来5-10年,将着力取得“绿色三峡”和“3D打印技术”两个重大突破性成果,重点培育“石墨烯材料与应用”、“大规模自适应智能视觉分析系统”、“自动推理中的计算理论及应用技术”和“神经肌-械耦合系统理论与应用”等四个科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