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区县 > 正文

三季度GDP增速回落 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2014-10-22 04:30:58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三季度GDP增速回落 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新华社记者 王秀琼 李云路 郭信峰

投资消费表现乏力,三季度GDP增速回落,国家统计局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速下滑至7.3%,较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创下近年来的季度新低。

“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结构调整的阵痛,超出预期。”谈及今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21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如此解释。这一结果符合此前多家机构对三季度经济放缓的预期,也在发布会现场引发各路记者的疑问: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面对外界担忧,盛来运指出,虽然三季度GDP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和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1

今年的预期增长目标能否完成?

“希望是这样,但现在情况复杂”

中国政府将201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今年以来,只有二季度增速达到了7.5%,一季度和三季度都在这一水平线以下。

21日发布会后,针对“完成7.5%左右的预期目标是否有难度”的问题,盛来运先是笑而不答:“你认为呢?”在记者追问下,他补充道:“应该是在这个合理区间吧。”四季度经济会有所回升吗?盛来运坦言:“我们希望是这样,但现在情况变化还是比较复杂,所以我估计平稳运行可能是主基调。”

在发布会上,盛来运既谈“机遇”,也谈“压力”。他表示,新“四化”、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消费结构升级和改革创新将给予经济发展新动力。同时,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动力和新的动力正处在胶着的状态,虽然代表新动力的经济增速比较快,但体量比较小。

“我们既要保持定力,继续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同时也要进行适度的预调、微调,力争把经济稳定在一个合理、合适的区间。”盛来运说。

2

房地产市场会怎样?

“后续市场的波动还要观察”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放开限购措施,央行也于9月底对限贷政策“松绑”。这是新一轮的“救市”吗?

对此,盛来运表示,这是政策向市场调节的回归,“实际是减少行政的干预,更多地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这是符合改革的方向的”。

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2.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

盛来运介绍,根据房地产投资统计的数据以及对部分城市不完全观察的情况来看,今年房地产分化调整的态势仍然在持续,但是全国总体上看,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幅度相对比较温和,三四线城市调整的幅度要大一点。

“9月份房地产的市场还是有积极的变化,主要是销售量有所回升,价格降幅有所收窄。当然,政策的效应还会持续发挥,后续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还要继续观察。”他说。

3

通货紧缩的苗头出现了吗?

“我们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自今年4月份后再度回落到2%以下。尽管如此,盛来运认为,称中国经济将出现通货紧缩“证据不足”。

“通缩一般是指市场的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物价的持续下降。但是,今年以来,我们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流通量保持一个比较稳健的增长速度。”他说。据央行数据,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9%。

盛来运表示,CPI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对比的基数比较高,实际上物价还是在温和上涨,9月份比8月份环比上涨了0.5%。今后几个月,受翘尾因素、冬季来临以及部分食品供求关系特殊条件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温和上涨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4

钢材卖出“白菜价”,实体经济怎么了?

“传统行业过剩问题突出”

今年以来,煤炭、钢材、有色金属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下滑。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重点钢厂的销售结算价格降至3212元/吨,相当于每斤1.6元,与市场上的白菜价格相差无几。

谈及钢材卖出“白菜价”,盛来运在发布会上指出,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实体经济在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仍比较突出。他援引钢铁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数据说,中国钢材的产能超过10亿吨,但是现在需求量在7-8亿吨。

盛来运解释道,由于有一些固定成本需要分摊,钢铁等一部分行业虽然产能过剩,但仍在继续生产,所以去产能化、去库存化的难度比以前大,持续的时间比以前长。

在这种背景下,盛来运表示,一方面要贯彻实施去产能化,一方面企业要在市场倒逼下主动调结构、转方式,“这是我们国家跨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个坎儿必须经历的阶段”。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新媒体专电)

相关新闻

经济数据表现不佳 沪深股市双双回调

据新华社上海10月21日专电 (记者 潘清)受三季度GDP增速表现不佳等因素拖累,21日沪深股市双双回调,其中后者跌幅超过1%。两市绝大多数行业板块收跌,建筑工程等三大权重板块跌幅在1%以上。

 

从经济“三季报”读出什么?

新华社记者 王希 陈炜伟 毛振华

国家统计局21日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成绩单”,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3%,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在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的关键时期,这份“三季报”释放了哪些信息?

多因共振致三季度增速回落

“除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三季度以来‘三期叠加’的压力、结构调整的阵痛超过预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2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如是分析三季度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

他具体解释说,所谓调整的“阵痛”,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和房地产持续调整累积效应有所增加,短期影响了相关企业的生产、消费和投资。

作为房地产建筑商,位于天津的林州四建公司总经理万晓通对于房地产市场低迷所带来的压力感受深刻,“虽然今年合同额目标完成了,可下一步的市场形势仍旧看不清楚。”

据国家统计局21日公布的数据,1至9月,我国工业、投资、消费等宏观经济数据较上半年下行,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投资与上半年相比增速回落幅度最深,分别下降1.2个和1.6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前三季度“三驾马车”中消费、出口大体平稳,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保持较高水平,可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持续回落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三季度经济增速小幅下滑也与最近几月企业去库存有关。二季度经济有所反弹,企业对市场前景偏乐观,但这与下半年宏观经济实际发展有一定反差,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倾向对库存有所调整。

他认为,进入四季度,随着企业信心有所改善,去库存活动预计将较三季度有所减缓,这将对未来几月经济走势进一步改善形成支撑。

结构优化增强发展韧性

谈及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说,中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决策者已决心将经济由投资驱动向由消费和创新驱动转变,这在短期内可能使经济放缓。但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使经济增长朝着更依赖内生动力、更具包容性方向发展。

盛来运表示,尽管三季度GDP增速有所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这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中国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应如何理解?一种共识正在形成:只要就业比较充分、物价比较稳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生态环保取得积极成果,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这种坦然接受增速放缓的底气来自于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好势头:

服务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孕育着新的突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8.5%,比投资约高7个百分点,经济再平衡态势明显;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2%,高于同期GDP增速0.8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比上年同期缩小0.05,内部收入差距有所改善。

更重要的是,1至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盛来运认为,这说明整个经济运行对就业的承载能力加强,增加了承受失业压力的弹性。

短期波动不改宏观调控定力

“自贸区内通关速度比区外要快一到两天,去年我们位于洋山的分公司业务额同比增长50%,明年有信心继续增长三成。”作为乔信国际货运总经理,杨醒强体会到了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我国保持了政策定力,着力改革创新,着力转型升级,着力民生改善,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盛来运表示,随着这一系列兼顾当前与长远的政策措施继续发挥效应,加之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等有利条件,四季度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运行的可能性比较大。

张立群分析说,目前来看房地产投资是影响投资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但如果政策引导得当,四季度增速有望“由落转稳”。

“我们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还需增强信心。”他说,下一步宏观政策仍要坚持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结合,通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更多地支持小微企业,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