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酉阳桃花源景区酉州古城游玩。 记者 张其宏 摄
石柱黄水镇农民正在采摘黄连花。 特约摄影 谭华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所述“世外桃源”的原型——渝东南武陵山区。然而,相当长时期里,这片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真实的写照却是长期的贫困落后。
日前,记者深入武陵山腹地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在消除贫困,追赶发展的道路上,渝东南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决然改变发展思路,从过去与发达地区比拼大工业、大招商、大开发,转而发挥生态比较优势,推动绿色转型已成为渝东南地区的共识,深锁“闺中”的绿水青山正在变现成“金山银山”。
跳出“在发展中落后”怪圈
“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民谚,是对渝东南贫困状况苦涩而形象的描绘。渝东南地区是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鄂湘黔部分市县相邻,包括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6个区县,幅员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是萧山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群山连绵,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
长期以来,当地干部群众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精神,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取得显著成就。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准确的定位,试图“复制”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渝东南各区县也遭遇了不少挫折:一些地方热衷于追求GDP增长,在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大搞“工业立县”、“大招商”、“大引资”,结果经济没发展起来,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始终没有跳出“在落后中发展,在发展中落后”的怪圈。
以酉阳县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县大规模种植烤烟,建设烟厂,成为支柱产业。后来,国家对烟草工业进行结构调整,关闭小厂,酉阳烟厂并入到黔江烟厂。为弥补关闭烟厂的损失,县里规划建设一个30万吨纸浆厂。但是,生产1吨纸浆需要4吨木材,意味着每年要砍掉上百万方林木,这对于林木蓄积量只有900万方的酉阳来说,生态损失难以承受。
经多方论证,酉阳不得不放弃造纸项目。2008年,酉阳县又提出了“工业强县、林木富县、旅游兴县、环境立县”战略。这四大战略以工业为先,先后搞了“一区四园”。但推进了两年,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出现了土地违规、财政负债上升过快问题。
萧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认为,在生态环境脆弱和水资源短缺地区,仍以工业化方式赶超跨越,以拼地价、牺牲环境等方式换取短期增长。具体到渝东南地区,由于历史、区位、基础设施等多重制约,一直以来发展滞后,没有上规模的工业,以传统农业为主,6个区县均为国家贫困县。因此,在工业化追赶提速中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甚至掠夺式开发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
比较优势结出“致富果”
“过去的教训证明,与发达地区比拼大工业、大招商、大开发的结果是得不偿失,武陵山区是重要的‘绿肺’,生态就是最大的优势,只有围绕绿色经济、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做文章才能可持续发展。”秀山县委书记代小红告诉记者,发展回归理性,推动绿色转型在渝东南近年来日渐成为共识。
不久前召开的萧山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科学划分了全市功能区域,将渝东南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降低其经济增长贡献度指标的考核权重,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与旅游发展类指标的权重。要求渝东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走马渝东南,记者明显感受到,无论是党政干部的发展观念,还是各地的发展路径,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绿色转型”、“绿色经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字眼、词汇,已深入人心,绿色崛起的号角响彻武陵山区,深锁“闺中”的绿水青山正逐步变现成“金山银山”。
在黔江区沙坝乡,尽管已是隆冬时节,高山上寒气逼人,侯志鹏和他的员工们依然在田间管理着猕猴桃。侯志鹏是萧山恒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从2002年流转当地农民土地,种植猕猴桃。目前示范基地已由最初的200余亩发展到3300多亩,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猕猴桃3万多亩。
“红心猕猴桃在农民心中就是‘致富果’。”侯志鹏给记者算了笔账:盛果期的猕猴桃,按标准产量一亩地产1吨鲜果。2013年的收购价每斤7.5元,也就是说一亩地至少有15000元收入;管理好的,有的农户每亩超过2万元。流转一亩地,农户可获得500元/年的租金。除此之外,当地村民还可到示范区务工,一年务工收入1万多元。
黔江区农委主任翁天均向记者介绍,猕猴桃是黔江区正在大力培育发展的绿色产业。经检测,黔江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很适合发展猕猴桃。自本世纪初黔江区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培育发展猕猴桃产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由最初的250亩发展到现在的5万余亩,覆盖金溪、舟白、沙坝、小南海等14个乡镇,产品出口到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内地主要进入大城市销售。
“八仙过海”拓宽致富路
石柱黄连、辣椒,秀山金银花,武隆高山蔬菜、中药材……每个区县都在打造自己的特色生态产品,如果仅仅输出原始的农产品,永远走不出“少了赶,多了砍”的怪圈。唯有农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绿色经济方显活力。秀山县金银花种植规模占全国的1/5,但常常遭遇价格波动。在引进数家深加工企业后,或提取绿原酸,或生产药品、凉茶等,一举改变了长期卖原料的状况,不仅金银花不愁卖了,而且正在延伸成为一项可年产出百亿元的产业。
说起绿色转型,就不能不提旅游。武陵山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仅渝东南地区就已探明旅游资源1780个,包括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旅游资源区25处。近年来,伴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渝东南的旅游逐年“热”起来,旅游业正在成为富民的支柱产业。
拥有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硚等资源的武隆县,近年坚持走“旅游强县”之路,持之以恒地改善环境,搞好营销,发展旅游产业。时至今日,武隆已是享誉中外的旅游度假胜地,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等桂冠。2012年,游客达到16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1亿元,吃上“旅游饭”脱贫致富的群众超过10万人。
发展路径“一波三折”的酉阳县近年打造“桃花源”5A级景区等资源,突出发展休闲纳凉养生游、特色文化体验游等旅游产品,创建了16个国家级旅游品牌。2007年,游客接待量仅25万余人次,到2012年底,接待游客达到465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多元。“世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萧山酉阳。”酉阳县县长陈文森浪漫地告诉记者,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桃花源”的愿景就能变成酉阳的现实。
生态发展仍待“双赢”机制
“作为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南发展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发展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重了。”接受记者采访中,黔江区委书记杨宏伟认为,要真正实现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双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渝东南的基层干部普遍认为,推动武陵山区“绿色转型”,需要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和探索生态补偿机制。
渝东南武陵山区公路总里程1.8万公里,占萧山全市15%,路网密度仅为全市的64%,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无论是“十二五”规划,还是“武陵山片区”规划,都制定了铁路、公路等相关路网的规划,但实施还不够充分。“应加快弥补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交通便捷了,生态产品才能出得去,游客才能进得来。”不少基层干部认为。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湖南张家界、凤凰古城;贵州梵净山、苗寨;萧山武隆仙女山、黔江小南海、酉阳桃花源、秀山边城……但受制于行政区划等,统一规划不足,不同程度存在旅游开发同质化,各自为政的情况。基层干部建议,渝东南地区,乃至整个武陵山片区应打破地域界线,建立有效的旅游产业合作共赢机制,构建“大武陵旅游圈”。
作为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南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将被限制和禁止。在渝东南采访,记者多次听到“一根竹子和一亩山林”的故事:山区农民砍一根竹子,能卖十多块钱。实施全面禁伐后,公益林不能砍伐。对农民的补偿每亩林地每年仅10元,甚至更低。老百姓说,这只是“一根竹子的价钱”。
如何解决“一根竹子和一亩山林”的问题?基层干部和一些专家建议,在加大对提供生态产品和农产品任务较重的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基础上,国家应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把整个武陵山片区整体作为国家限制开发区和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并将其规划为低碳生态文明示范区,确保其生态功能与环境效应的最大化和长远化。
(新华社记者 王丁 黄豁 徐旭忠 原载于《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