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郭家沱街道居民参加好运连连游戏。 通讯员 曹检 摄
2月13日,元宵节民俗巡游队伍穿梭在磁器口老街,引来众多游客围观拍照。记者 张锦辉 摄
2月13日,九龙坡区云湖绿岛小区,十八梯搬迁居民正在猜谜共度元宵节。 记者 郑宇 摄
2月13日,在渝中区鲁祖庙花市,鲜艳的红玫瑰正在等待买主。随着情人节临近,花价一天比一天贵。 特约摄影 苏思
今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公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撞在了同一天,可谓双节合一,喜上加喜。
但这两个节日的相撞,也让不少人烦恼:这汤圆与玫瑰到底该如何选择?
热恋中人有点小纠结
记者调查发现,最纠结“双节合一”的,当属热恋中的人群。
“我和女友交往半年多了,谁知第一个情人节就跟元宵节撞上了。这下真不知该怎么选。”西南大学大三学生孙林想到的办法是“分身”——白天陪女友,晚上陪家人。
在观音桥一家百货公司上班的沈平锐也很烦恼,“今年在深圳工作的姐姐要回来过元宵节,但我和女友确定关系也刚好一周年。这一撞,大家都尴尬了!”
感情稳定者心里有数
热恋者难选,但感情稳定者却认为这并非一个问题。
“我明显选在家陪父母啊!平时在家的时间已经够少了,与女朋友约会次数多。情人节无非又一个约会加送礼的借口而已。”家住花卉园的汪海洪和女朋友商量,当天各自回家陪父母,双方都认为“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
而綦江的吕星念则更直接,她决定借这个机会把男朋友带回家见父母。“之前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这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商量结婚的事了!”
单身者期待“逆袭”
以往每年的情人节总是让不少单身人士苦恼,甚至有人“吐槽”“214就去玩‘连连看’,消灭一对是一对”。
不过,今年双节合一,让很多单身族终于可以“逆袭”。
“20多年从未过‘214’,今年终于是可以过节了。让我想想,晚上汤圆包什么馅?”一单身网友在微信群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引来笑声之余也被不少人转发。
不仅是可以过节了,单身族们更是把今年两节如何选的问题大肆渲染,不少精彩言论充斥网络。如“这类先迈左脚还是右脚的问题,会是一次多么痛的领悟啊!”“有没有那么一首歌,教情侣如何做选择?”“逆袭”味十足。
长辈更看重元宵节
相对年轻人而言,长辈们更多看重元宵节,情人节在他们看来,似乎都算不上节日。
“我和老伴几十年下来,从来没有过一次所谓的情人节,连纪念日都没有,不也走到现在?”两路口的陈光秀婆婆告诉记者,相比情人节,象征团圆的元宵节应该更让情侣有“家”的感觉。
住在南坪回龙湾的杨春碧老人则认为,“一年下来,跟情人节沾边的东西很多,但元宵却只有一个。”
记者手记>>>
美好的爱情终将变亲情
从“落水如何选”到“婆媳关系不好处”,爱情与亲情之间的冲突已然不是第一次了。
恋爱时总如胶似漆,但若想长久,双方的理解、体谅与相互感恩都是不可缺少的。恰好,亲情本身最大的一点就是感恩,同时那种“子不嫌母丑”的心理,也正是爱情所需要的。
能走到最后的爱情,能携手白头者,最初的那份热烈,也必然变成浓浓的亲情。
所以,爱情与亲情之间本身没有矛盾,真正的爱情,到头来,就是亲情的一部分。
文化活动
郭家沱街道游园活动增“年味”
本报讯 (记者 李薇帆)幸运彩蛋、快乐跳水、有奖猜谜、有奖套圈……2月13日,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在江边广场热热闹闹举办元宵游园活动,吸引了近千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年味浓浓。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游园活动共推出了幸运彩蛋、快乐跳水、慧眼巧手、财源滚滚、好运连连、金马送福、有奖猜谜、有奖套圈等8个游戏。这些游戏充满了趣味性且便于操作,以金马送福为例,就是让游戏参与者套上头套后,根据自己的判断走到金马面前触摸,只要摸到图案就能获得纪念品一份。而纪念品也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如八宝粥、米花糖、味精、洗衣粉、抽纸等。
大溪村社区居民柯吉丽背着一个大红背包,里面装满了她参加游戏的战利品:方便面、米花糖、抽纸。虽然是60多岁的人,但柯吉丽参加起游戏来毫不含糊,获胜时还会手舞足蹈。她说:“这种活动真好耍,不仅有过年的气氛,感觉人也年轻了许多。”
磁器口古镇群众自编自演庆佳节
本报讯 (记者 罗芸)13日下午,在难得的艳阳天里,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为游客奉上了一道元宵“文艺盛宴”。10多个文艺节目均由渝碚路街道的两百多名居民自编自演,让围观游客掌声不断。
“咚咚咚——”渝碚路街道红岩艺术团的威风锣鼓上场了!30多位大妈平均年龄57岁,她们矫健的身姿、震天响的锣鼓声,引得游客连连叫好。73岁的刘定环大妈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她高兴地说:“过节为大家闹一闹,增添节日气氛,希望大家过得愉快!”
接着,渝碚路街道的各社区还相继表演了魔术、杂技、舞蹈等节目。这些节目由居民们自编自演,虽然不够专业,但它们热闹又贴近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围拢舞台。
据了解,沙坪坝区将“百姓舞台”打造成群众文化大舞台,辖区各街道每月轮流展演至少一台节目,让普通居民登台展现自己的风采。
南纪门街道组织“老邻居”闹元宵
本报讯 (记者 汤艳娟)“虽然搬出十八梯三年了,但年年还可和老邻居在一起闹元宵,我们很快乐!”2月13日,渝中区南纪门街道组织近200名十八梯已迁及未迁居民,来到外迁地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盘龙村云湖绿岛欢度元宵。
秦文秀在2011年从十八梯一个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拆迁后,安置到南岸区学府大道61号一个50多平米的电梯房。在这次“搬出十八梯,还做好邻居”的闹元宵活动中,秦文秀不仅发动自己小区的外迁户参加,还特意和孙女一起表演了一个原创“拆迁故事”,给老邻居欢度元宵节助兴。
看歌舞、猜灯谜、吃汤圆,十八梯的老邻居玩得非常开心。“这些党员虽然搬出了十八梯,但仍心系老社区,经常为老社区排忧解难。”十八梯社区党委书记林伟告诉记者。通过一次次“闹元宵”、“吃月饼”、“品腊八粥”等节日活动,促进了外迁新老居民的邻里亲情,拉近了属地社区与外迁居民的距离。
市场动态
餐饮优惠活动多
本报讯 (记者 杨骏 实习生 文紫音)两节相撞,各大餐厅的优惠活动不断。记者昨日发现,不少西餐厅推出情人节西式套餐和自助晚餐,价格从200元~700元/位不等。一些酒店还推出有关活动,如发布微博,则有机会免费享用情人节536元双人自助晚餐,另赠送玫瑰蛋糕等。多家中餐企业也推出优惠,抢占情人节市场。如某餐企推出大闸蟹8折优惠,也有餐厅推出抽奖赠红酒、为全场女性赠送“情人茶”等活动揽客。
超市主打“爱情牌”
本报讯 (记者 杨骏 实习生 文紫音)情人节和元宵节都是各大超市商品促销的重点。记者昨日发现,今年两节相撞后,各超市纷纷选择主打“爱情牌”。
每年元宵,各大超市都忙着将年货打折甩卖,今年也不例外。如南坪新世纪的年货打6.8折、重百超市袋装副食6.5折。同时,作为元宵节销售主力的汤圆也成为热卖品。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超市开始主推一种“巧克力馅”汤圆,引起市场的关注。
相比元宵概念,情人节的产品更为各大超市青睐。如杨家坪家乐福,就将情人节有关的糖果、巧克力、鲜花等做成一个展台放置在显眼处,南坪永辉超市也将知名的巧克力品牌搭成巧克力塔,以吸引市民眼球。
双节掀起网购热
本报讯 (记者 何欣 实习生 文紫音)情人节与元宵节相约而至,记者昨日发现,鲜花、汤圆等节日礼品网购交易量迎来高峰。
淘宝数据显示,最近七天,玫瑰花成交量环比上涨2168.0%,同比上涨658.0%;巧克力成交量环比上涨1426.9%,同比上涨1101.8%;汤圆成交量环比上涨1475.0%,同比上涨15650.0%。
渝中区鲁祖庙泰正鲜花店老板胡先生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他的网店每天能接到500多束鲜花订单,销售额达十几万元,销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20%。
生活杂谈
莫将“代沟”人为夸大
庞书纬
元宵节与情人节“亲密牵手”,上一次是在1995年,下一次要等到2033年,老天爷原本颇为浪漫的“安排”,却引发青年男女“吐槽”一片:究竟是捧着玫瑰和恋人一起浪漫,还是回到家里陪父母吃元宵?甚至有网友将其与“老妈和老婆同时掉水里先救哪个”的“神题”相提并论。
“吐槽”本无妨,但在“吐槽”背后,笔者看到的却是80后、90后同父母之间“代沟”不断拉大的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2亿,其中有近一半人子女不在身边。即使与父母同在一座城市的子女,由于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两代人之间也往往疏于沟通。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不少年轻人即使坐在父母身边,眼睛也被微博、微信紧紧“吸住”。
在此情况下,“代沟”势必会被拉大,甚至被人为地贴上“对立”的标签。化解这一问题,笔者以为需要不厌其烦地倾听,了解对方想法并求同存异,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回到元宵节与情人节如何度过的问题。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青年普遍面临“婚恋难”,孩子晚恋、晚婚也成为父母最大的焦虑之一。在此情况下,需要借助“情人节”增进感情的情侣只要提前沟通,相信父母会理解孩子的选择;元宵节后即将离乡的青年想要陪伴父母,想必懂事的情侣也会支持。而对于正在向婚姻殿堂“迈进”的情侣而言,可以考虑在2月14日这天去看望双方父母,在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让两人感情进一步升温。
“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但相信两代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能架设起跨越“代沟”的桥梁。团圆时光来之不易,请与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一同去珍惜。 新华社西宁2月13日专电
“玫瑰经济” 正在披上“温情外衣”
据新华社萧山2月13日电 2014年元宵节和情人节在2月14日“巧遇”,记者注意到,商家不约而同在节日期间营造出浓浓的温情氛围,如一件以爱情和亲情为主题的外衣,温暖着倒春寒里的人们。
公式
元宵节和情人节在同一天巧遇,让一向很少参与策划节庆活动的长江索道管理处也发出了“温情邀请”:2月14日,乘坐长江索道“横跨”长江的乘客可以免费获得以索道为主题的明信片,并现场盖好邮戳寄给心爱的人。
为有缘人营造元宵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场景,也成为成都和萧山不少婚庆企业2月14日的活动策划。萧山市旅游协会介绍,在萧山一家温泉旅游景区,就有既可和家人一起猜灯谜闹元宵,又能参与单身相亲活动的“相亲游园会”,目前报名参与的未婚男女约有500人。
惯常被认为是“教人如何花钱”的时尚杂志也开始一反常态引导情侣关注身边的温情细节。作家编剧赖宝在一家时尚杂志上一口气罗列出“半夜醒来,发现他在给你掖被角”、“你吃饭时一缕长发垂下快沾到饭菜,他伸手帮你把头发撩起顺到耳后”等可视为惊喜的日常情景后,直言:“惊喜未必就是礼物,未必就是物质,未必就是你从影视剧中看到然后开始憧憬的那种向往。你会因为这种心态,忽略掉其实已经存在于你身边的无数的惊喜。”
“2月14号是星期五,我下班后带上老婆和女儿,和父母一起过节,一家人的团聚就是给老婆的礼物。”44岁的萧山市民王勇说。
“如果我2月14号晚上不加班,对我老婆来说,就是惊喜!”在贵州工作的“80后”张播告诉记者。
……
随着2月14日的临近,“玫瑰经济”里浓浓的温情在城市加快了蔓延的速度,大家开始默默盘算和计划着。无论如何,古今中外两个情人节的难得邂逅,仿佛是包着巧克力馅的汤圆,味道如何,令人期待。
寻找年味那些事
①喝腊八粥
②贴年画
③女子舞龙
④吃汤圆
⑤选购年货 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花灯,耍狮子舞大龙,圆圆的汤圆碗里盛……”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传统习俗,过了今天,年才算真正过完。
如今,总有不少人感叹:什么年不年的,这年过得越来越没味道了!抱着怀旧的心理,有的人还携家带口专门到农村去过年。也有人认为:年味越来越淡,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生活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了,那些原来在过年时才能享受的“奢侈品”,如今都已成为寻常物。
作为我们这个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人们对春节的重视注定了对年味的津津乐道——
“现在过年,真是越来越没年味了。”2月12日,回忆起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出生于1968年的夏梅无不感慨。
记得腊月二十七那天,夏梅一家到杨家坪直港大道一餐厅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半个月前就来预订了,可人多没有订到包房。
“大家只好在吵吵嚷嚷的大厅吃,二十多口人根本不能好好交流。”夏梅说,更让人失落的是,团圆饭并非大团圆。
“因为那天有应酬,表哥和表姐都没来。”夏梅说,那顿年夜饭就和大家平时聚餐一样,草草收场。
“小时候过年,可比现在好耍多了。”在夏梅看来,如今过年和小时候完全不同。
包汤圆、熏腊肉、猜灯谜、舞龙玩狮……
老年俗大多留在记忆里
在夏梅的记忆里,过年可是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家家户户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杀鸡、炖肉、磨汤圆面。到了除夕这天,平日吃不到的整只鸡和整条鱼,都会被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年夜饭后,大人们围着火炉拉家常守岁,自己则开始盼望着枕头下的压岁钱……
夏梅的感受并非孤例。
不久前,腾讯微博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50.8%的网友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而在“过年活动还保存着哪些”的问答中,曾经过年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支持率都没超过20%,其中得票最高的是熏腊肉、香肠(16.12%),其余依次是走亲访友(15.56%)、吃团年饭(14.76%)、贴春联(12.16%)、放爆竹(11.88%)、包饺子/汤圆(9.1%)、腊月扫尘(8.49%)、除夕守岁(7.12%)、插腊梅(2.27%)、挂年画(2.26%)和元宵看灯(0.28%)。
“小时候,从春节前一个月,妈妈便开始为家人缝制新衣,爸爸则忙着采办年货。”在大渝网论坛里,网友“唠唠叨叨”回忆,原来过年首先是要准备吃食,其中熏腊肉和磨汤圆面是必不可少的。糯米要用木桶泡半个月,每天换水,然后用石磨推成细细的白粉;腊肉则是先将腌好盐、花椒等作料的鲜肉吹干,再挂在烟筒里,下面加上柏树枝、花生壳等生火熏烤。那景象蔚为壮观,年味也被熏得浓浓的,新年也就这样在一天天的忙碌和期待中临近。
“眼下,在很多人家里,莫说磨汤圆面,就是包汤圆,都被超市的速冻汤圆给替代了。”家住渝中区白象街的谭和明感叹,工序复杂的喜沙肉和年糕等春节特色食品也好多年没自己做了。
不仅是饮食,记者发现,传统中过年的各种讲究,大多留在了记忆里。
“以前腊月二十三,老人们都会拿着黄纸在灶台后面烧一烧,点上两根香,感谢忙碌了一年的灶王爷,祈祷来年一切顺利。”老家在贵州凯里的邹丽告诉记者,现在城里人家连灶台都没有了,这项风俗便慢慢地被遗忘了。
放鞭炮、逛庙会、猜灯谜……在家住大坪的刘小惠记忆中,这些活动也是过年的“重头戏”。但她对今年在圆博园举行的庙会感到很失望,“基本上就是商家的促销平台。”刘小惠说,大年初二,自己和家人来到圆博园逛庙会,庙会分为演出区、儿童乐园、美食区等,但舞龙玩狮等民俗表演很少,也没有猜灯谜等民俗活动,“倒是酸辣粉等各种小吃挤满了园子,这和美食节或其他节日有什么区别?”
微信红包、微视频拜年、出门旅游……
新年俗追求个性化
“哇!今天抢到的红包有50元!马年运气一定旺!”今年春节这几天,在银行上班的张玲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微信群里看哪些朋友发了红包,看到马上抢。
尽管年味越来越淡,但一些过年的新耍法却让人充满期待。
张玲抢的红包可不是一张网络图片,而是真金白银。原来,微信5.2版本在年前推出“新年红包”公众号,用户关注该微信号并关联自己的银行卡后,便可在微信首页点击“我—我的银行卡—新年红包”,进入发送微信红包送祝福的界面。
“真是玩疯了!每天都有二三十个微信好友参与抢红包大战,而且因为打开红包之前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钱,会很期待和兴奋,就像玩刮刮乐。”张玲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红包就得200元起步,身边的朋友常常感叹红包已成为过年的一笔压力不小的开支。而微信红包回归了传统意义上红包的概念,表达了对亲友的问候以及祝福,并带有新鲜、刺激的感觉。
除了用手机发红包成为今年春节的新时尚外,微信、微视频拜年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短信拜年。
今年春节期间,本土资深音乐人蔡利就录制了一段二胡独奏曲目《战马奔腾》的微视频,向亲朋好友拜年。这段激情昂扬的视频,虽然只有8秒钟,但在腾讯微博上传仅3小时,便获得数以千计的网友点赞围观。蔡利说,拍摄微视频可以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新年祝福,这种个性化的拜年方式让人感到更加有趣和温馨。
给长辈准备一幅自己书写的《百寿图》;将家人的老照片做成新式年画……一些年轻人也在追求更多个性化的拜年方式。
80后小田今年和父母一起去杭州、南京等地旅游过年。“虽说传统意义上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年俗正在渐渐形成,利用春节陪父母旅游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小田觉得,其实不管在哪里,只要跟父母在一起,就有家的感觉,“所以,这个年过得特别有意思。”
与时俱进
传统年俗的发展变化已成必然
大年初三刚过,在深圳打工的涪陵妹子贾燕和同村的几个年轻人便踏上返程之路。
由于春节,在节前15天、节后25天的40天春运时间里,世界罕见的人口迁徙现象年复一年地在全国上演。有消息称,今年春运期间,预计客流量达36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亿人,可能再创历史记录。
“尽管一年一度的春运大迁徙,是国人对家、对故土有着强烈眷恋的真实写照,但春节式微、年味变淡,却是不争的事实。”萧山市民俗学会原会长余云华认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如今春节承担的传统功能已大大弱化,这从很大程度上让年味变淡成为一种必然。
“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杀年猪、穿新衣、戴新帽等春节传统习俗不再是过年时才能有的享受。”著名作家冯骥才也认为,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一些过时的习俗自然会被淘汰。
“从主观上来看,人们的怀旧心理和对生活更多层面的追求,也使我们常常感觉年味越来越淡。”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龙大轩告诉记者,尽管如此,很多传统年俗承载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理想信仰、价值审美等,却不应随之消失。反思与挖掘传统年俗中的文化价值,并将之赋予在新民俗中,显得尤为有意义。
在这方面,韩国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借鉴。据了解,韩国江陵市保存着最为完整丰富的韩国端午祭文化,每年4月5日到5月7日期间活动不断,比如对当地的英雄人物进行祭祀,此外,还有荡秋千、摔跤、民族歌舞比赛等,整个端午祭不仅是当地的民俗传统展示,更成了当地知名的旅游品牌。
在我市,也不乏将传统民俗利用得很好的例子。比如江津中山古镇,每年都会在春节前夕举行“千米长宴”活动,今年已经是第九届了。
几百张桌子沿青石板路一字排在老街上,传菜师傅头顶两米长的木板,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古镇街坊纷纷拿出猪头肉、腊肠、凉拌菜等特色菜,招待四面八方来的游客,已成为我市一大特色年俗活动,更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年俗文化要与时代同步,这样才有常存常新的活力。”曾数次在全国“两会”上提议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著名作家黄济人表示,对于年俗文化,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和革新,当大家对春节的期待感减少时,我们应该对“年”从文化上进行新的选择和弘扬,结合当前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休闲特点,为春节等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文化因子,用兼容并蓄的态度去融合创新,才能形成多元、开放的民俗风尚。
记者手记
从“吃穿年”迈向“休闲年”
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关于什么是年味,一千个国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对于不少国人来说,年味包括挂灯笼、贴福字、放鞭炮、看社火……电影《过年》中最为典型的场景,就是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团年,升华亲情,祈福纳新,成为年味中最温馨的记忆。
“娃子娃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岁月变迁,歌谣更替。这首流传久远的民谣里所期盼的光景,如今正在逐渐被“自由行、驾车游、中国年”等演绎时尚与小康的流行生活所替代。
毋庸置疑,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裕,春节与平日的区别日益缩小,那些原来在过年时才能享受的“奢侈品”,如今都已成为寻常物。而社会生活的日益多元,也意味着每个人可以做出更自由的选择,如何过年也在其中。
于是,年味也在与时俱进。从原来注重团圆和吃喝的旧习俗,逐步向欢聚、交友、玩乐、购物、出游等综合性的新习俗转变,我们正从传统的“吃穿年”迈向多元化的“休闲年”,而承载着人们愿望的新年俗也正在日益多元化。
所以,不必一味地感叹年味越来越淡。当一些过年的老风俗渐渐地演变成历史,更多的人把过年当成娱乐、休闲、放松的一个假期来享受,并对来年的工作、生活寄予美好愿望时,年味的淡化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可喜变化。
相关链接
过年习俗知多少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
唐睿宗时元宵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猜灯谜
《武林旧事》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到了清代,谜社已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
(本报记者 吴国红 李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