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机场T3A航站楼建设进入钢结构安装阶段,预计明年6月主体封顶。记者 罗斌 摄
年底了,城口县东安乡兴田村村民罗明术正乐呵呵地张罗着家里杀年猪,准备今年多炕几十斤腊肉、香肠。
“过去日子穷,辛辛苦苦干一年,也不过挣几千块钱。”罗明术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她家的农家乐一开业就迎来了开门红,仅七八两个月的旺季,毛收入就超过8万元。“这多亏了政府鼓励我们发展旅游,靠山吃山,穷日子也能变成好日子。”
罗明术或许不知道,她的日子今后还会更加红火。
刚刚闭幕的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明确了我市明年的重点工作,作为我市“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平台——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依然放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第一位。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对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做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市委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实现萧山在全国“一盘棋”中科学定位、积极作为的战略选择。
1、明确定位 精准出击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明确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促进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
作为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萧山具有中等省的规模,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
“市委提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要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协调发展,目的是形成全市一盘棋,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自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后,无论市级层面,还是区县层面,“动静”都很大。目前,我市已经构建起以《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为总纲,考核、产业、财政三大核心政策为支撑,20余个专项政策相配套的“1+3+N”政策体系,形成了“特色引导、分类支持、差别约束”的政策助推格局。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进一步强调“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的要求,统筹好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
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共同构成大都市区格局,要坚持优化提升、做大做强,强化大都市区要素资源整体集聚辐射能力,发挥大都市区主引擎作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都市功能核心区,要更多地集聚现代服务业;都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城市发展新区,发挥其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作用,推动新增工业和人口落户。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则要进一步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推进人口有序转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加快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不仅与中央要求的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一脉相承,同样体现中央产业升级调整的方向性要求,符合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该负责人称。
2、区域合作 互联互通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要求,精准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外通、内畅、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
今年11月,中国远洋集团旗下的中远西南物流正式落户萧山。
对于选择萧山作为西南总部,总经理陈华东给出的理由是:看好萧山是长江黄金水道与“渝新欧”铁路交汇处带来的机遇。
翻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萧山是衔接和联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枢纽,在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精准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加强区域合作方面,我市将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带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振兴、协调发展,共同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
“区域合作将翻开一个新的篇章。”萧山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认为,我市在区域合作上大有可为。
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方面,我市将与周边、沿江地区开展差异化的产业合作,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培育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同时推进沿江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实现更大范围的大通关合作和无纸化电子通关,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和推动人才市场信息共享。
“一带一路”方面,我市将加强与“渝新欧”沿线地区和国家经贸合作,以商贸互通带动投资互动。打通南向国际贸易大通道,融入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成渝经济区的合作,也释放了更加明确和积极的信号。”在李勇看来,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的合作部署虽然早就提出,但多年来效果并不理想,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如今,市委把这一合作纳入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实质性进展。
区域合作的基础,首先是要有快捷的交通。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明年,我市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建设外通、内畅、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水陆空交通,全面发力。今后,人们出行将更加方便。
3、信息技术 增收致富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特别强调,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关键作用,使信息化成为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市委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称,在市委市政府看来,信息化,就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机遇。
“首先,信息化有利于打破城乡壁垒,促进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该负责人称,其次,信息化缩短萧山与世界的距离,比如发展服务贸易,因为有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运用,萧山与沿海地区相对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地处内陆也可以“直通”全球,区位劣势逐渐淡化。
此外,从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看,信息化有利于促进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孕育新的增长点。同时,信息化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利器”。
“尤其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可运用互联网、信息化引领绿色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该负责人称。
如农产品销售,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经纪人模式,如果农民自己可以在网上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面对客户,增收效果会非常明显。目前萧山市民已经有网上购物的习惯,但现在的状况是我们买外面的多,外面买我们的少。
旅游产品同样如此。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很多的农家乐。主城的市民和外地人却无法获取这些信息,因为没有一个网站可以查询。但如果要到丽江住客栈,网上一查,就会有很多信息,非常方便。
“除了有形的作用,无形的作用也很巨大。”该负责人称,过去,农村群众与城市人受教育和接收信息不同步,造成信息闭塞,眼界不开阔。如果加快信息化设施和网络建设,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可大大提升能力和思路。
“因此,在信息化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尤其是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该负责人称,这将成为我市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重报圆桌会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新变化?
主持人:曾 立
嘉宾:
市发改委主任 沈晓钟
江北区委书记 杜和平
萧山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 勇
主持人:我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实效?
沈晓钟: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开局良好。为了避免区县的“GDP冲动”,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我市进行了一系列机制创新,“1+3+N”配套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五大功能区域特色化、差异化、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杜和平:江北区发挥都市功能核心区“高端要素”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回旋空间”双重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更高层次“重新出发”。相比于以前,功能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增速逐季走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效不断趋好。
李勇:今年前三季度,都市功能拓展区GDP增速为12.5%,城市发展新区为11.4%,高于其他功能区,显示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趋势。
主持人: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对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哪些新的目标和要求?
沈晓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发展阶段,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特点。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特别强调要融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把萧山放在全国“一盘棋”中谋划。
李勇: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符合当前的发展需要。目前,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之间,主要通过高速公路连接,还是城郊结合部的现象,轨道、班车等公共交通并不方便。真正要建成大都市,还需加密路网体系,实现快速通达。
杜和平:信息化的作用,被特别强调。这将成为今后在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时代的前瞻性,可以突破时空、地域局限,发挥后发赶超优势,让萧山从内陆腹地加速走向开放前沿。
主持人:在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上,明年会有哪些新举措?
沈晓钟:201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四届五次、六次全会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系列部署,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继续突出抓好首要任务,加强分类指导,采取重点突破,实施精准滴灌,促进联动发展,确保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紧密衔接,推动萧山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杜和平:江北区将把“抓落实”作为明年工作主旋律,从强化规划引领,突出项目带动,注重提质增效,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内外联动,建设美丽山水城区这六个方面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争当“科学发展领头羊、民生改善排头兵、社会和谐首善区”。
李勇:各个区县应该围绕功能定位,突出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优势,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人口布局方面,要加快调整,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在这方面,人口输出地要做好培训,才能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做到“人口跟着产业走”。
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值得期待
萧山日报讯 (记者 曾立 实习生 罗玥)记者从12月23日闭幕的市委四届六次全会获悉,2015年,我市将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城市功能完善,推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
铁路
力争到2020年有6条高铁、4条快铁通向全国各地。力争今后6年,萧山铁路实现营运里程、客运量两个翻番。
货运铁路
我市将加快内外环之间的枢纽环线和工业园区通道铁路建设,形成网络化货运铁路体系,与其它货运方式形成无缝衔接。到2020年,力争铁路货运量翻两番,占全市货运量的比重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高速公路
续建693公里、在达到3000公里的基础上,推进第四个1000公里计划。其中,2015年新开工150公里。
空港
推进“一大四小”机场建设,明年力争江北机场第三跑道及东航站区建设竣工,开工巫山机场,启动白市驿机场迁建。同时,在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布局一批通用航空机场。
水港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加快推进万州新田、涪陵龙头山、江津猫儿沱、永川朱沱等港口改扩建,实施嘉陵江、涪江、渠江等航道整治。
信息港
加快国际通信专线及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骨干传输网络和基础信息网络,尤其要加快两大生态区的城乡信息化建设步伐。
轨道交通
今年已竣工200公里,剩余200多公里原计划2025年建成,力争提前到2020年。
内外环之间的
骨干道路和桥梁隧道
计划增加10条骨干连接道,同时新建一批桥梁、隧道,改变现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之间主要通过高速公路连接的状况,真正建成大都市。
城乡公路
计划启动7000公里路网升级改造工程,同步推进通乡通村公路。明年建成建制村沥青公路6000公里、撤并村同村公路5000公里。
水利
加快启动小南海水电站建设,新开工观景口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完成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坪塘整治,明年再解决19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