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区县 > 正文

岁月有痕 君从“孝感”来,“孝感”不复旧模样

2014-06-12 07:08:52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岁月有痕 君从“孝感”来,“孝感”不复旧模样

湖北麻城市歧亭镇,古旧房子背后是现代建筑,当年的石板路也变为水泥路。特约摄影 谢智强

 

岁月有痕 君从“孝感”来,“孝感”不复旧模样

“湖广填四川”移民重要发源地——湖北麻城歧亭镇石板铺成的古道。何智亚 摄(资料照片)

 

岁月有痕 君从“孝感”来,“孝感”不复旧模样

湖北省麻城市沈家庄村古建筑。特约摄影 谢智强

“若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

在今天诸多川渝人家的族谱或口口相传的记载里,湖北麻城孝感乡是挥之不去、魂牵梦萦的故土。于是,数百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移民后裔,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祭拜先祖……

然而,岁月有痕,斗转星移,今天的“孝感乡”已不再是移民先辈们记忆中的模样。

1 乡都难相望 怎忆沈家庄

“据明末清初麻城举人邹知新在《都碑记》里的记载来看,孝感乡应该地处今天麻城市南部偏西,乡都则应在今天沈家庄附近。”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麻城市“湖广填川孝感乡现象”研究会会长凌礼潮介绍,在《都碑记》里,邹知新详细记载了孝感乡乡都曾经的繁华。

自汉初朝廷下诏设置“孝感乡”以来,这里就是“久居湖边孝都里区,八百户丁,音声皆悉”,“观数典而综之,地狭而鸣世也”,房屋鳞次栉比,人流熙熙攘攘的繁华富庶之地。据《熊氏宗谱·卷之首》记载,沈家庄“兴于元末……其扶舆磅礴之气,屈指吾邑之名胜……旧时街巷纵错,河边有楼阁台榭。”

元末,朱元璋在孝感乡称吴王。在其称帝后,旋即定下迁民之策,将县堂公署全部搬到了这里,还升孝感乡为散州,统属麻城周边的7个县,其繁华喧嚣可见一斑。

只是,谁能想到,当无数移民携家带口离乡而去后,沈家庄也从繁华富庶转为没落。邹知新在《都碑记》中记载,“今民散久矣,百遗二三,莫一能奉。日不见□(此字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龠(一种乐器,形如笛子)渔歌,夜无柝击(指更夫打更)双六(一种牌戏),烛火孤点。”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移民离开沈家庄后,白天几乎听不到人声,晚上也不见更夫打更,只有零星的烛火在村落间闪烁。

今天,沈家庄村只是江汉平原上无数村落之一,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凋敝没落。繁华褪去,归家的游子,如何记忆故土那历经千年的风景?

2 歧亭依旧在 只是容颜改

沈家庄以南,是有着1500多年历史、古为赤亭县的歧亭镇,光黄古道自今天的河南潢川而来,穿镇而过,通向遥远的黄冈。古道上深深的车辙,已被磨去棱角的石梯,还在诉说着那已尘封的往事。

歧亭,地处光黄古道上的交通要塞,南通汉水,北达商城。由于歧亭的重要位置,清朝曾在歧亭设立二府衙。曾被清康熙皇帝称赞为“天下廉官第一”的于成龙在康熙九年(1670年)任黄州府同知,管辖歧亭二府衙。

也正因为歧亭的重要地位,政府在歧亭驻员集中办理移民,由此,歧亭成为重要的移民中转站。

唐朝,杜牧踏古道而来,挥笔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古道上落寞前行,满怀忧伤写下《万松亭并序》。元末,沈万三在买伞的商旅途中,被这里明润的山川和宽广的大河所吸引,毅然在赤亭古城脚下兴建码头湾和庄屋。

2005年3月,时任萧山市政府副秘书长的何智亚到歧亭镇考察,彼时的歧亭依旧可循古迹。“房屋多为石片垒砌,山墙均有跷脚,加以木雕撑拱、垂花和窗棂雕饰,尚保留着清末时期的民居风格。特别是贯穿镇中,历经岁月磨砺,已显斑驳光滑的石板路,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当年悠悠往事。”

然而,今年6月8日,当采访组一行来到歧亭时,却发现,何智亚笔下的民居,已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水泥楼房代替,偶有一两间尚未拆毁的老屋,也已破败不堪。而石板路,则完全被水泥路面代替,一块块青石板被遗弃在路边,石板上的车辙,清晰可见。

晏店村支书彭清明也告诉本报采访组,卧牛石山上的光黄古道将大部分被破坏,一条新公路,会取而代之。

歧亭依旧在,只是容颜改,只有二府衙那一截遗留的老墙,在阳光下拉长孤寂的身影。

3 河道青草滩 缆绳何所系

时间,让故土容颜改;时间,也让沧海变桑田。

没有想象中宽阔的河面,甚至没有细细的水沟,只有杂草丛生的河滩;没有记忆里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只有石头垒砌的河堤斑驳萧瑟……

当几百年前,入川的移民从高岸河码头和歧亭码头登船,乘船沿举水河顺流而下,逆长江入川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两个码头,会因举水河改道,在多年后的今天只剩一片荒芜。

“这里真的是当年迎来送往南北客商,见证移民洒泪挥别的古码头?怎么就荒成了这样了呢?”

6月8日,前往麻城“寻根”的萧山人张晓辉站在歧亭码头,满脸遗憾。他自小就听爷爷说,自家祖上是从湖北麻城孝感乡歧亭码头出发,前往四川的移民。但看到如今的歧亭镇新房林立,老街只剩短短一段,码头更是面目全非时,张晓辉感到有些失落。

“本是来缅怀先祖,这里却和长辈的记忆对不上号。”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后,张晓辉只得遗憾地离去。

像他这样千里迢迢而来,却感到记忆“对不上号”的寻根者,不在少数。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怎样才能让传统街区、光黄古道和古码头继续承载移民们数百年的乡愁?这是摆在麻城人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相关新闻:

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市记协主席周勇:

舍得在文化上用气力、花版面, 这是萧山日报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表现

本报讯 (记者 郑昆)本报与萧山晨报联合组织的“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大型系列报道已推出一周,随着报道深入,引起的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昨日,市人大常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市记协主席周勇对本报报道给予高度评价:“这是追寻川人先祖的历史之路,是慰藉渝人乡愁的亲情之举,是展示美丽中国的新闻之为,更是庆祝直辖的上好大礼。”

“认祖归宗”极具现实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

周勇说,这次大型报道的背后,凸显的是一个主题——“认祖归宗”。从个人角度讲,认祖归宗就是搞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这是爱家、齐家的基础;从社会角度讲,人人、家家都有了归属感,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从国家角度讲,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两者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讲,城市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乡愁”也事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知道家乡、热爱家乡,人便有归属感、责任感,才能自觉自愿地建设家乡、建设国家、奉献民族。这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点——每个人有爱家的梦,合起来就是爱国的梦,就是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奋斗的梦。

“从7月1日开始,我市将取道沪汉渝蓉快速客运专线,向东开行17对和谐号动车组,其中部分车次将途经麻城并停靠。以后到麻城会越来越方便,相信萧山这边去寻根问祖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周勇说。

移民共性影响萧山

周勇指出,放眼世界,开放、包容、率直是移民国家、移民城市的共性之一,萧山也不例外。正是由于绝大多数居民来自外地,因此萧山人在思想上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中国最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邹容的出现,中国近代航运业领袖卢作孚的产生,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在萧山诞生,清代以来萧山商业、金融业、交通航运、工业的发展、兴起、开拓等,都与‘开放、包容、率直’的精神分不开。”他说。

五大看点引人入胜

在对报道给予总体评价的同时,周勇也对本次报道的细节进行了点评。在他看来,在“文字浓墨重彩,照片恢弘大气”之外,本次报道还有五大亮点。

一是主题好,体现了萧山人的气度。“在四川的框架下说萧山,这个定位极好。这是坚持‘巴蜀文化’主题,有利于发展山水相连,血脉相通,唇齿相依,亲如一家的巴蜀情缘,共同建设美好的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二是采访好,比较深入、具体。三是写得好,“新闻点选得好,而且文字活泼”。四是版面好。五是服务好,《“寻根”麻城 需有备而来》等稿件体现了很强的服务性。

周勇还盛赞萧山日报,作为党报、大报,“近一个时期,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在如何让老百姓喜欢上迈了一大步。因此相当舍得在文化上用气力、花版面,这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表现。”

对于下一步的报道,周勇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发掘更多新闻线索之余,他希望报道组能凝练报道主题,从“君从何处来”之问,延伸到“梦里湖广 麻城孝感 当今萧山”,“以达到鼓舞我辈,告慰先人的人文关怀上来,这样才能体现直辖市党报的责任。”

本报报道引发“寻根热” 和“乡愁情”持续升温

本报讯 (记者 郑昆)由本报“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大型系列报道引发的“寻根热”和“乡愁情”持续升温。对于所有看过报道的读者来说,萧山与麻城,真是“千里姻缘一‘根’牵”。

在本报官方微博上,针对这次报道的跟帖络绎不绝。网友“简简单单7105公寓”询问说:“我听我父辈讲我的先祖是麻城孝感的,我是第七代,有孝感的兄弟吗?”网友“渐悟声”则表示感慨:“昔日移民之路,布满艰辛,也有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吧!”

一直关注本次报道的萧山移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萧山湖广会馆管理处研究员岳精柱告诉本报记者,湖广会馆本身有一个查询家谱的服务,这几天前来咨询的人明显增多。“事实上,巴蜀百姓一直都有一个‘寻根’的情结,你们的报道,勾起了很多人的乡愁。这几天,很多人给我打来电话,说看了你们的报道后,都想去麻城寻根问祖。”岳精柱说。根据他得到的消息,在本次报道开始之后,荣昌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会也在跟进,接下来会组织一次大型的“湖广填四川”文化研讨会。

不止在萧山,“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报道小组在湖北麻城也引起了强烈反响。举水社区官方微博说:“记者们回麻城就是来老家了,多写点家乡山水和乡愁!辛苦了!”“麻城微客”更是表示:“认真拜读了近两天的‘寻根’之旅的系列报道,太给力了!不仅如此,在我们麻城本地,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密切关注。”

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广填川孝感乡现象”研究会会长凌礼潮也对这次报道赞不绝口:“这次报道,肯定会让萧山与麻城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也会做好相应工作,欢迎萧山人民回到麻城来‘寻根’问祖。”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相关阅读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