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诗城博物馆,1909年的奉节老县城照片。特约摄影 谢智强 翻拍
奉节县城,邓家兄弟正在查阅修谱资料。特约摄影 谢智强
李永才拿着自费制作的《李氏家谱》,讲述他的寻根故事。 特约摄影 谢智强
故事一 >>>
一文不取修谱4年
任何一个姓邓的奉节人,在家谱里都找得到自己的辈份
“不修谱,就不分长幼;不修谱,亲人也要变生疏!”
6月13日,奉节城区的一座居民楼里,62岁的邓隆全推了推老花镜,严肃地说起了“修谱”(即修订家谱)的原因。在他背后,与他一样大的邓隆炳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是同辈兄弟,也是奉节邓氏文化研究协会修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这份不取一文的工作,他们已经干了4年。
摩挲着《邓氏族谱》和《邓氏联谱》的红色封面,邓隆全显得有些得意:“联谱里记载了奉节邓氏24个分支的字辈排行,任何一个姓邓的奉节人来查阅,都找得到自己的辈份!”
邓隆全告诉我们,邓家是奉节第四大姓,很容易遇到同姓。“遇到了,只知道是么哩(方言,什么)家门,不知道哪个是爷爷,哪个是孙子。多尴尬!”2010年,邓氏族人推举了修谱委员会,开始修订《邓氏族谱》和《邓氏联谱》。
据老家谱记载,邓隆全和邓隆炳都属于“永顺隆昌”邓氏,祖籍湖南岳州府临湘县(今岳阳),先祖在清朝康熙年间入川。2010年,奉节邓氏文化研究协会理事长邓隆平带着老谱书,和4位家人同行到湖南岳阳寻亲,成功接续了家谱。
在萧山境内,他们还跑遍了巫溪、巫山等区县,实地调查族人的家庭情况,收集资料。
正是这个调查过程,为邓家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以前疏于走动的亲戚,开始互相联络。更重要的是,“哪个家里困难,哪个生了病,我们都可以团结起来,互帮互助。”
翻开《邓氏族谱》第325页,这一节题目叫“爱心传递”,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邓氏族人互帮互助的情况:公平镇桃李村的邓华春家庭困难,上不起小学,获学费捐助600元;吐祥镇龙泉村的邓永明无钱安葬母亲,获捐助3500元;西南大学的大四学生邓超男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生活无着,获捐助3000元……
“政府有时来不及解决的困难,我们自己解决。族人家庭幸福,社会才和谐!”邓隆全说。
故事二 >>>
8年自驾8万公里
陪伴他“寻根”的,只有后备箱里的一套家谱资料
“很多人都劝我,你这样‘寻根’太累。可我一天找不到祖籍,就心里不安。”6月13日,家住奉节县城的李永才看到《萧山日报》上连续刊登的“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系列报道,又想到了“寻根”的事。
今年59岁的他是奉节县天翔实业集团董事长,从2006年起开始“寻根”,已经到过湖北、江西、四川、陕西、天津、北京等地,自驾行程达8万多公里。而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自驾车后备箱里的一套家谱资料。
李永才的家族,属于李姓奉节县许家湾支系。他翻开家谱,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忆我祖籍本湖广湖北省武昌府咸宁县京城乡团林铺人氏……李上朝,乃(入川)一世祖也……至今(1931年)二三百年矣”。
李上朝入川时没有携带家谱。入川至今,李氏许家湾支系已经繁衍了14代,仅奉节就有8000多位族人,但却无人知晓“团林铺”究竟在何方。于是他开始四处寻访祖籍地。
“光是湖北,就去了6次。”第一次,李永才直奔湖北省咸宁县,却发现当地已经没有“京城乡团林铺”。他来到咸宁县档案馆,发现湖北咸宁就有30多支李氏族人。他找到其中8支,家谱都合不上。
李永才没有灰心,查阅大量地图之后,他发现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有一个团林铺镇。自驾11个小时赶去后,得到的却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当地只有两家姓李的,一家早已迁出,老屋荒芜;一家外出打工,房门紧锁。
“关键还是在于古今地名不同。”李永才坚信,只要找到“团林铺”,就能接续,家谱。他继续利用周末时间,四处自驾“寻根”。为了搜集线索,他到过中国历史博物馆查阅收藏的李氏家谱,甚至还在湖北咸宁县、京山县、麻城等地找了“线人”:“只要有线索,他们就会打电话给我,我再过去落实。”
在漫漫“寻根”路上,李永才虽然没有接续上家谱,却积累了大量修谱资料,也了解到了全国各地李氏族人的情况。借此契机,奉节李氏族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家族内部建立了专人管理的基金,用于接济需要帮助的族人。
2010年,李永才自费制作的《李氏家谱》出版。“很多族人都来找我拿,也算是‘寻根’的阶段性成果吧。”
接下来,还会不会继续“寻根”?李永才的答案是肯定的。“‘寻根’是我的头等大事,等天气凉快了,我还要去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