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网 唐砚/摄
北京便利店市场格局或又生大变动。11月13日,北京商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寻求出售的北京本土便利店品牌全时正与企业洽谈对接,或将出让部分股权给苏宁易购或物美等企业。
据北京商报报道,北京市多家全时便利店里货架上的商品已经不多,几近空置。这种缺货的现象已经持续月余,一些供应商由于账款未结等问题已停止给全时便利店供货。
不可否认,进入下半年以来,全时的兄弟品牌全时生活、地球港接连出事。据接近母公司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全时便利店、地球港的财务都相对独立,日常经营资金都需要向集团专门申请。地球港已于近日停业,全时便利店比地球港情况好一些,在集团的力保下撑到现在,但背后同样“千疮百孔”。
全时便利店一直被视为北京门店规模最大的便利店品牌,目前在北京有四五百家门店。此次全时若与苏宁易购接洽成功,也意味着北京便利店市场将迎来大洗牌。
便利店长期存在的高成本、盈利困难也被掀开一角。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感慨,2018年便利店行业像坐过山车一般刺激,“资本仿佛龙卷风,所过之处,一片狼藉。一时间,行业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冷静下来,对真正做便利店的企业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从邻家便利店,到131便利店、全时便利店,已经证明了仅靠资本推动的便利店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
在业内看来,便利店是高成本、高投入、高利润的三高业态,而很多人只看到了它的高利润,在风口时期毫不犹豫地杀进场,却忽视了背后高成本、高投入的前提。纵观国际上比较成功的便利店品牌,背后都是大资本、大集团,才能成功在承担高成本、高投入后取得那份高回报。而诸如邻家便利店等背后涉及的资本就更是充满了不稳定性,根本无法保证便利店业态所需的持续性高成本投入,扩张过快的结果必定是资金链断裂。
另有分析人士表示,便利店注定是需要时间打磨的行业,资本热情高涨之际,一些便利店突如其来的倒闭给资本和行业浇上了一盆冷水。
业内人士认为,便利店出现危机多是缺乏自我造血的能力。以邻家便利店为例,虽然其已开放加盟业务,但此前一直都有严重的亏损,股东出事之后也没有新的资本进入,而便利店本身就是高投入、回报漫长的行业。
当然资金的来源也非常重要,P2P的资金流量虽然巨大,但短期的回报率要求较高,“用短期的资金去做长期的经营肯定会出现问题”,在王洪涛看来,邻家的事件对行业的发展也是好事,便利店被资本搅热后的确容易出现泡沫。“邻家的事件虽然敲打了行业的积极性,但也能让大家保持冷静。”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北京市场也迎来便利店领域的政策利好,为便利店企业接下来的发展提振了信心。
10月18日,北京市商务委、市发改委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网点布局”、“加大资金支持,降低经营成本”等六个方面,提出了19条创新举措,不断优化便利店发展环境,办好市民家门口的便民店。
(综合自:北京商报、AI财经、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