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龙永利正和吸毒人员谈心。 记者 龙丹梅 摄
6月24日,当记者在江津区德感街道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见到51岁的专职干部龙永利时,她正瞅着一面锦旗乐着。这面错将她名字写成“龙胜利”的锦旗是一名戒毒人员前几天送来的,她没有纠正对方,还觉得挺好笑:“他们平时都叫我龙大姐,没几个人知道我全名。”
龙大姐是名共产党员,2009年起到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任职,职责是整合家庭、社区、公安以及卫生、民政等资源,对吸毒人员进行监管,使他们在社区里实现戒毒。5年里,她自创了三项“绝招”,并成功帮助60名吸毒人员戒了毒。
1 织一张“天罗地网”
龙永利有个厚厚的电话簿,上头有社区200多名吸毒人员及其亲戚朋友的电话、地址等。龙永利说,这张“亲戚朋友网”就是一张充满亲情的“天罗地网”,能够把吸毒人员从毒品的诱惑中“网”回来。
42岁的黄强便是龙大姐用亲情“网”回来的一位曾经的“瘾君子”。黄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吸毒,多次被强制戒毒,都以复吸而失败,妻子和儿子对他非常失望。
2009年,黄强到社区参加三年巩固戒断时,几次跟龙大姐聊天,其中一句话让龙永利印象深刻。黄强说,2002年,他因吸毒被判劳教后,妻子带着7岁的儿子去看他,当时儿子死死抓住会见室的大门,屁股努力朝外撅,这一抗拒见面的画面始终留在他脑海中。后来回家后,儿子也一直不大搭理他。
从此,龙永利多次上门跟黄强的儿子聊天,带着父子俩一起外出玩耍,这让父子俩关系越来越好。黄强也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厮混,而是帮助父母开茶馆为生,平时在家辅导儿子功课。这不,前几天,儿子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江津某重点中学,黄强为此非常开心。
2 认一个兄弟姐妹
对于回到社区的吸毒人员来说,邻里间的白眼和歧视,经常让他们自暴自弃,进而选择复吸。因此,为了让大家慢慢消除对吸毒人员的歧视,龙大姐的第二招就是“认亲”。
“兄弟,吃了没,最近怎么样?”这是龙大姐在街上遇到吸毒人员时,最常用的招呼方式。她总是在公众场合大声地跟吸毒人员们打招呼,并亲亲热热地拉住他们的手,当街摆家常。
除了邻里间的歧视外,不少招工单位明确规定不聘用有吸毒史的人员,这也让吸毒人员在戒毒后无法自食其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为此,龙大姐到辖区的各个工厂、单位去“游说”负责人,跑多了,好几个单位都被她感动,同意为吸毒人员提供工作岗位。
家住德感南华廉租房的江德清夫妻俩都曾是吸毒人员,曾多次戒毒无果。2009年,夫妻俩到社区参加三年巩固戒断时,龙永利不仅督促两人定期尿检、服药戒断毒瘾,还为他们介绍了在滨江新城某建筑工地打工的工作,如今,夫妻俩月收入达到4000多元。
3 伸一把援助之手
龙大姐的第三项“绝招”,就是在吸毒人员遇到困难时伸一把援助之手。为此她经常跑前跑后,贴钱贴物。
前几天,家住牌坊社区下后街的何勇终于领到了驾照和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何勇和妻子都曾是“瘾君子”,按照公安部的规定,何勇因吸毒被注销了驾照,3年之内不复吸才能重新申领。在龙大姐的帮助下,在社区戒毒的何勇3年没有复吸,获得了重新申领驾照的资格,但他却因无钱补办而急得一筹莫展。
龙永利知道后,立刻掏出身上的几百块钱给他,还帮他到处奔走,为他找了一份货车司机的工作。何勇高兴得不得了,订制了一面锦旗送给龙大姐。龙永利一眼便看出锦旗上的名字写错了,她却没有做声,笑呵呵地送走了何勇。
(文中吸毒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