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一位华人飞行员在四川温江机场受训时的留影。
本报首席记者 崔力 翻拍
《喜马拉雅的英雄》封面。记者 梅垠 实习生 董郝成泽 摄
“厉家五虎”唯一在世者厉慧森讲述厉家班的抗战岁月。 姜雅娟 摄
他们的飞机,机身装饰着鲨鱼头的图案,鲨鱼的嘴大张着,露出一排锋利的牙齿——这个图案,不仅令日本飞行员终身难忘,当时在世界上也最令人瞩目。
他们,就是由前美国陆军航空中将陈纳德所指挥的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外号“飞虎队”(后扩编为美国第14航空队),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是扭转了日本侵略远东局势的主力军之一。
如今,少数仍健在的飞虎队飞行员都已九十多岁,人数也越来越少。10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让美籍华人蔡满开来渝结识了现年91岁的龙启明——当年最年轻的飞虎队队员,也是目前国内惟一健在的飞虎队队员,并促成了龙老的回忆录《喜马拉雅的英雄》一书的诞生。
2013年10月,该书的英文版在美国面世,以中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当年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这也是迄今在美国出版的第一部飞虎队华人飞行员的回忆录。
今年7月中旬,该书的中文版样书也已出炉。前不久,蔡满开携夫人来渝,接受了萧山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1、为什么会出版这本书?
“很多人都忘记了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
1946年出生于夏威夷的蔡满开,是第五代美籍华人。坐在记者面前的他,花白的头发已经非常稀疏,戴着一副金属眼镜,慈祥又不失严肃。这已经是他第六次来萧山。
一说起飞虎队,这位68岁的老人总是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不过,在与龙老结识之前,他对飞虎队却几乎一无所知。
“我喜欢读历史,但多是美国本土的历史,比如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等。至于飞虎队,我知道,但从没了解过。”他有些惭愧地说。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会促成这本书的面世?
2005年,经一位朋友介绍,他了解到在中国萧山,竟然还住着一位曾经的飞虎队飞行员。在朋友的讲述中,他被龙老的传奇经历深深吸引,感到简直不可思议,于是专程来到萧山拜访龙老。
“我想,不仅是我自己,很多人都忘记了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不仅是在中国,还有世界其他地方。”他坦言。
在萧山宾馆,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的龙老与蔡满开毫无语言障碍,相谈甚欢,随即蔡满开也萌生了帮龙老出版回忆录的想法。
2、改动最大的是书名
《中国最后一位飞虎队队员》为何改名
据悉,《喜马拉雅的英雄》一书由龙老本人于2007年开始以中文撰写初稿,完成后再由专人历时一年翻译成英文稿。
由于中英文转换存在的语法结构差异,以及人名、地名拼写错误等问题,作为编辑的蔡满开等人查证了大量有关飞虎队的史料。
“为了编辑好这本书,我把书中所有内容都读了不下10遍。”他告诉记者。
与初稿相比,正式出版的回忆录改动最大的就是书名了。最初的书名是《中国最后一位飞虎队队员》,但后来却改成了《喜马拉雅的英雄》。
为何会做此改动?
蔡满开说,原来,在2006年计划出版这本书时,国内一家媒体报道称,龙老是在国内生活的最后一位飞虎队华人飞行员,所以他们就初定书名为《中国最后一位飞虎队队员》。
不过,很快他们就从媒体上获悉,除了龙老,国内还有几个飞虎队队员健在。
那取啥名字好?
“之所以后来改成《喜马拉雅的英雄》,是因为龙老在成为飞虎队一员,驾驶战斗机与日军正面交锋之前,曾经在著名的‘驼峰航线’上飞行了2100小时。”蔡满开说,也就是说,龙老在抗战期间的航行任务主要是担任“驼峰航线”飞行员,飞越被视为“空中禁区”的喜马拉雅山脉,在中缅印战区来回运送物资。所以,新书名很合适。
3、“这是中国的抗战,也是世界的抗战”
中国农民舍身勇救美国飞行员
既然读过不下10遍,蔡满开对书中的内容自然记忆犹新。那么,哪段故事最打动他呢?
“看到一个中国农民舍身勇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时,我也忍不住落泪了。”他说。
当年,飞虎队某分队队长乔治大尉奉命带领一批飞行员向一预定目标飞行。当到了南昌沦陷区上空时,乔治所驾驶的飞机尾部不幸受重创。他只得选择跳伞,附近的农民很快就围了上来,打量这从天而降的“奇迹”。
当看到乔治掏出一块绣着青天白日旗,以及“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中文字样的白布时,农民们都很友善地向他打招呼。
然而,没多久,一位青年农民跑来,一边喘气一边说:“鬼子兵要来搜索了!”于是,大家赶紧把乔治送到山里躲起来,并堆起稻草放火把残破的飞机烧掉。
当一位日本军官带着翻译和10多个日本兵到达现场时,没有一个人承认乔治到过那里。日本人当场开枪打死了5位农民,在后来的三四天里,又接连杀了10多个当地人,却没有一个人松口。
“这不仅是中国的抗战,也是世界的抗战。”蔡满开说,飞虎队队员与中国百姓之间无国界的互相帮助、彼此牺牲,这些故事让他深深感动。“我也把这本书送给了我的家人看,尤其希望年轻子孙能记住那段伟大的历史,那些无畏的英雄。”
战火硝烟中的声声京韵 见证“厉家班”抗战岁月
本报记者 姜雅娟
作为抗战期间萧山最活跃的文艺团体之一,“厉家班”在大后方萧山也用声声京韵鼓舞士气,为前线战士贡献自己的力量。
8月23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厉家班五虎”唯一还在世的厉慧森老人,向记者讲述那段如歌的抗战岁月。
义演募捐:为抗日战士做冬衣
厉慧森老人今年虽然已经87岁高龄,但谈起厉家班的抗战岁月,却精神抖擞,在一个多小时的讲述中,竟一口水都没喝。
“厉家班”也是萧山市京剧团的前身,由京剧教育家厉彦芝于1936年在上海创办。抗日战争爆发后,“厉家班”经由武汉溯江而上,逃难到萧山。
抗战期间,“厉家班”先后在萧山演出了《抗金兵》、《岳飞》、《第一忠臣》等许多鼓舞士气的剧目。当时就有观众评价,看“厉家班”的演出,就仿佛是听了一场关于抗日救国的精彩宣讲。
厉慧森老人回忆,为了给前线的抗日战士募捐,“厉家班”特别赶排了一出描写李闯王灭崇祯的戏《明末遗恨》。剧中有太监王承恩向官员征款的情节。而每当演到此处,锣鼓就会停住,“厉家班”的一众师兄弟就会带妆下台,向现场观众募捐。
“当时我只有11岁,观众们看着我们这些娃娃演员都在为抗战尽力,便纷纷解囊,支援抗战。”厉慧森说,“后来这些募集到的钱,都全部捐献给前线的抗日战士做了冬衣。”
厉慧森介绍,当时在萧山不仅是“厉家班”为前线将士募捐义演,不少票友也在大渡口、杨家坪、大溪沟、鹅岭公园等地进行京剧义演,这些演出所得的费用,全都捐给了抗战基金会。
演技不凡:蒋介石头上舞银枪
在京剧《八大锤》中,有一个高难度动作是演员左手把银枪丢出台外,再用右手勾回来。
有一时,时任中国战区总指挥的蒋介石来看这出戏,由于舞台较小,他又坐在第一排。厉彦芝在演出前特别嘱咐儿子厉慧良,不要把银枪丢出台外,以防有失。
但厉慧良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当演到抛银枪的关键时刻,依然把银枪抛到了台外,只见银枪在蒋介石头上作为了一个180度的旋转,厉慧良又用手稳稳当当地勾了回来,惊得蒋介石的警卫一身冷汗。
台下的厉彦芝也吓得不轻,演出后对厉慧良说:“你今天要是把银枪失手,掉在委座头上,落个刺杀之名,咱爷俩就完了!”没想到厉慧良竟坦然地说:“艺术上的事,该怎么演,就怎么演,不能怕失误而有所改变。”
自那以后,厉家班演艺高超,在蒋介石头上舞银枪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抗战胜利:演员在台上开怀大笑
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投降了!
当时,“厉家班”正在一川大剧院演出京剧《十三太保》,忽然剧院外面鞭炮齐鸣,有人叫卖号外“小日本儿投降了”。听到叫卖声,厉彦芝当即放下京胡,出去买了一份“号外”,然后走上舞台向观众宣布这一特大喜讯。接着,厉彦芝宣布在《十三太保》后再加演一出《得胜回朝》。
现场观众得知日本投降的喜讯后也激动得齐声助唱,台上台下都充满了胜利的欢笑。
厉慧森回忆说:“按照解放前的班规,笑场是要挨打的。但在那一天,大家都破了禁,全都在开怀大笑。后面的演出,我们也特有精神,‘五马江儿水’牌子唱得特别响,回场跑得特别欢。”当天演出的最后,厉慧斌、厉慧良的一段即兴趟马,更把现场推向了高潮。
《喜马拉雅的英雄》 精彩故事抢先看
那些年,飞虎队队员龙启明所经历的生与死
突遇强烈的空气旋流 险些撞山机毁人亡
早期飞行“驼峰航线”时,美国飞行员瑞恩斯曾担任过龙启明的机长。他年龄比龙启明大七八岁,驾驶过各种飞机,也在飞虎队开过战斗机,飞行技术成熟过硬,且十分机智勇敢。
在和瑞恩斯一起的一次飞行中,一股强烈的空气旋流将飞机机身打向一侧,使飞机失去了控制。
好不容易手忙脚乱地控制着飞机穿过云雾,突然,飞机正前方出现了一座高山,龙启明猛拉操纵杆,但飞机就是不往上抬升,眼看还有2公里就要撞山了,但瑞恩斯还若无其事在笑!
“你笑什么?!前面就是山崖,我们都快完蛋了!”龙启明绝望地说道。瑞恩斯大吼一声:“别慌”!然后,猛拉操纵杆。靠着气流的力量,飞机“哗”的一下就抬升了上去,迅速冲出了山口。
瑞恩斯的帮助和指导,对龙启明在“驼峰航线”上安全飞行2100小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预留的油算得太“精”了 飞机触地的刹那油表指针刚好到零
龙启明飞“驼峰航线”时,还经历过这样一次险情:当飞机触地的刹那,油表指针正好到零!飞机触地后靠惯性滑行了一段距离后,还是地面部队用车把飞机拖到了停机坪。
为啥会把油用得这么干净?
原来,尽管“驼峰航线”运送的军用物资以汽油为主,但那些年,汽油是极其匮乏的,就连飞虎队战机都常常因为缺油而停飞。由于汽油实在紧张,“驼峰航线”运输机的用油都是量入为出,控制十分严格。龙启明驾驶的运输机一共有8个油箱,总装重量是880加仑,灌满油后可以飞行11小时。每次装满油从印度飞到昆明,路上要用300加仑油,剩下580加仑。不过,从昆明返回印度时,他会只留400加仑油,其余的全部抽出来支援前线。
一次,在从昆明返回时,已快到印度机场,塔台通知他机场正遭到日军轰炸,不能降落。他只好在空中盘旋。
正在龙启明准备冒险迫降时,塔台终于传来好消息:轰炸停止了,警报解除。于是,龙启明驾着飞机晃晃悠悠地降落在机场,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4颗子弹击中机头 2颗从他座椅靠背穿过
1944年6月,在“驼峰航线”上飞行了2100小时后,龙启明与其他5名中国飞行员被调入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轰炸机队,成为最年轻的飞虎队飞行员,开始与日军正面较量。
在配合中国远征军滇西作战时,有一次,龙启明驾着B-25轰炸机飞到3000米高空后,看准了日军基地就直接俯冲到200-300米高的位置,用机枪扫射日军目标,压住敌方的地面火力,机上的投弹手则分两次把12枚炸弹准确地投了下去。
由于所用时间很短,日军的高炮根本来不及瞄准飞机,只能用机枪射击。
当龙启明回到自己的基地后才发现,机尾上竟然中了14弹。“如果击中油箱,我们就完蛋了。”他在书中如此说。
不过,这还不是最危险的。另外一次在执行对缅甸腊戍日军的轰炸中,他的飞机再次中弹,4颗子弹击中了飞机的头部,其中2颗是从他座椅靠背穿过的!
所幸的是,飞机虽然“受伤”,但他和同机组的战友都平安地活下来了。他说,飞虎队飞行员的生活充实而紧张。有时候,飞行员们正在洗澡,但突然警报响起,他们没穿衣服就往外冲——不是逃命,而是去背降落伞,全部赤身裸体跳上飞机,就开始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