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了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主要数据,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创新世纪以来中国年度GDP增速的新低。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如何?楼市调整何去何从?全面通缩是否言过其实?宏观政策取向如何?
经济增速将继续“下台阶”?
经济增长7.4%,物价涨幅稳定在2%,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2014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基本实现了年初的预期目标,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这是改革与增长艰难平衡的结果。”瑞穗证劵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国内“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上述成绩在全球范围观察表现不俗。
不过从季度走势看,中国经济列车增速换挡态势明显,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速依次为7.4%、7.5%、7.3%和7.3%。2015年经济增速会继续“下台阶”吗?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分析说,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制造业淘汰过剩产能仍在进行中,投资增速显著放缓,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预计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增速将在7%左右。
“今年经济增速还会略有下降,预计略高于7%并进入本轮经济下行阶段的触底位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预计今年一、二季度GDP增速将进一步走低,但三、四季度可能会开始上升。
考虑到中国国内投资增长缓慢并预计将进一步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日发布的最新报告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速预测下调到7%以下,预计2015年增速为6.8%。
尽管对于具体增速数值的预测莫衷一是,但业内普遍共识是,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015年关键是既要保证经济增长的基本稳定,同时在结构调整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房地产调整格局仍将持续?
去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实际仅增长9.9%,增速较2013年大幅回落,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同比下跌——多年来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在2014年开始降温。
约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两成的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全局的影响不容小视,2015年房地产市场走向如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其他下游相关行业影响的外溢效应比去年更明显,他用“调整”与“分化”来描述当前房地产市场格局。
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库存仍居高位,市场预期发生了根本逆转,周期性调整仍将持续;另一方面,不同规模的房地产商之间、不同地区城市之间市场形势出现分化,小型企业遇到的困难大于大中型企业,三四线城市需求回落要甚于一线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信贷政策调整、央行降息、年底开发商为消化库存加大推盘力度,国内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缓慢收窄,销售量也有所回暖。
“今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可能比去年相对温和,今年可能成为房地产‘筑底’的年份。”张立群表示,由于房地产将呈现弱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很难恢复到过去水平。
全面通缩言过其实吗?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增长2%,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4个月负增长。较低的物价水平,使得百姓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是否会出现全面通缩的担心。
业内人士认为,出现全面通缩的典型表现是经济大幅滑坡、资产价格急跌以及货币供应量下降等,这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显然并不相符。
刘元春分析说,中国工业领域的通缩压力一方面来自于油价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滑,未来走势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源自经济内生性有效需求不足,这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
“尽管2015年出现CPI整体为负的概率比较小,但还是要防止低水平通胀带来的整体市场信心不足和市场预期的全面回调。”刘元春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就做出中国经济出现全面通缩的判断为时尚早,不过PPI持续负增长对制造业的抑制显而易见,于宏观经济发展不利,需要加以关注并尽快扭转。
这并非是指宏观政策要搞全面放松,王军建议,为扩大经济有效需求,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具体操作中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汇率政策上注意对输入性通胀有所对冲,并利用低水平价格的窗口期推进价格改革。
降息降准势在必行?
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走向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在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基调不变的基础上,央行还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并加以灵活运用。
尽管流动性比较宽裕,仍有部分专家认为从资金成本等方面考虑,调整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常备武器”仍有用武之地。
连平表示,目前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大幅下调的空间不大,相比之下近期降准的预期更强烈。一方面2014年存款增速持续低于贷款增速,限制银行信贷投放能力,需要适度下调准备金率;另一方面,降准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更加直接。
张立群表示,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宏观调控不能延续传统思维,尤其是财政政策不宜过度刺激,避免走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的老路,而货币政策要把握好“中性”的度,既不约束市场合理的需求,也不扩大金融杠杆和风险。
(据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国家统计局:不认同“中国GDP超过美国”
据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 陈炜伟 王希)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日说,最近一些学者和媒体依据2011年以来开展的购买力平价(PPP)比较成果,认为中国GDP根据PPP方法计算已经超过美国。“对于这个说法,国家统计局是不认同的。”
马建堂说,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认为这一轮的购买力平价可能对中国的物价水平有所低估,对中国GDP的总量有所高估,所以我们不认可这个数据。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尽管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水平还很低,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是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一心一意谋科学的发展,一心一意谋包容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
评论
告别“唯GDP论英雄” 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
新华社记者 涂洪长 冯国栋
新常态背景下,看待经济增速放缓要有平常心。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环境容量优势的消退,过去30多年以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已经“此路不通”。现阶段,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外部需求不足,国内楼市低迷、地方债务高企、工业产能过剩等不利因素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
适应新常态,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也要保持一定的耐心。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经济增长碰到瓶颈、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都属于“分娩的阵痛”和“成长的烦恼”,需要时间去消化,并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但应当看到,未来发展道路上,我们仍具有新型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等诸多利好,这些都是新常态下难得的新机遇、新能量。也是我们破解经济下行压力、重构经济发展动力的信心所系、希望所在。
适应新常态,要有化压力为动力的进取心。2014年,尽管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但随着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国有企业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有序推进,就业、创业、消费等不降反增,既激发了经济活力,更夯实了民生基础。在告别“唯GDP论英雄”的旧有模式之后,各地在“稳增长、调结构”的主线下有了更大作为空间,应继续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深入挖掘发展新动力,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破茧”之年。开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陆续出台措施,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积极适应新常态成为新风景。我们期待,中国经济继续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汲取最大动力,收获更多红利,突破转型瓶颈。 (据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聚焦三大 民生关切
新华社记者 何欣荣 王淑娟
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4%,创下新世纪以来的新低。
随着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以GDP论英雄”的观念早已被打破。但“告别GDP崇拜”,不等于“放弃GDP”。在GDP增速有可能进一步放缓的情况下,与GDP挂钩的财政收入与公共支出、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这三大民生指标被百姓密切关注。
①财政
民生保障不减 压缩行政经费和建设开支
2014年前11月,我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3%。全年增速预计在9%以下,自1991年以来重回个位数时代。近年来,我国GDP增速下滑了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却下滑了10个百分点,呈现加速度的状态。
财政收入增速的锐减,令很多人感到担心:财政收入减缓了,民生支出会不会缩水?
对此,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明确表示:财政部门要克服速度情结,防止“竭泽而渔”。“绝不能在经济放缓的时候,收过头税、乱收费,增加企业负担。”
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说:“财政收入不但和GDP挂钩,也和资产价格密切相关。如果今年房地产市场得以企稳、资本市场向好,预计财政收入增速将继续高于GDP增速。至于税收,政府的增税行为将得到越来越强的约束。”
在公共支出方面,民生保障的力度预计也不会减弱,部分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已经体现了这一点。如上海浦东新区在地方“两会”上,取消了今年的GDP增长目标,但对于养老、教育和旧小区改造等民生支出都设置了明确的数字指标。
“在收入减缓的情况下,确保民生支出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压缩政府行政经费,这在过去一年有了明显进步。二是减少建设开支。原来政府对很多建设项目都是大包大揽,未来在公共工程中,将更多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化机制,减轻财政负担。”胡怡建认为。
②就业
总体应无恙 局部性的“痛点”需防范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减速,新增就业却屡创新高。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超过年初制定的1000万人目标。
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在持续体现。蓝领招聘网站百姓网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近期招聘需求增长9%,求职人员下降5%,尤其以餐饮、快递用工荒表现最为明显。
不过,在经济趋向“新常态”的过程中,部分产业深度调整,带来了局部性的就业“痛点”。比如产能过剩行业,洗牌程度预计会继续加剧。以钢铁业为例,2014年山西海鑫钢铁破产重整,近万名员工被“无期限放假”。今年随着钢铁资金链进一步收紧,以及新环保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压力,钢厂“出问题”的概念可能进一步提高。
“原来淘汰落后产能是政府主导,现在是市场主导。原来是淘汰一两个项目,现在是淘汰不过关的企业。对于这种优胜劣汰的剧烈性,各方要有充分预期,政府要做好安置分流工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说。
③收入
实际增速放缓 期待改革加速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扣除物价实际增长8%,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9.2%。
从统计数据看,2014年的居民收入有两大特点:一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已经缩小到3倍以内。二是整体收入增速不断放缓。2013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比去年快了0.1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居民的收入增长放缓已经出现了某些苗头,”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欧高敦表示。某玻璃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企业的工人平均工资在3000元/月左右。受房地产市场影响,2014年员工的工资基本未动,但在2014年之前,每年要调整两次。
解决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问题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内产业升级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未来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体系。”耐世特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副总裁柳涛认为。
解决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也要加快包括薪酬制度在内的各项改革。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旨在提高普通居民收入的改革还要加快。“比如,我国应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开放资本账户,提高居民的储蓄回报率。”专家认为。
(新华社记者 王希 陈炜伟 据新华社上海1月20日专电)
(本版图片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