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究竟如何?在一季度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披露前,先行发布的物价数据或能给出部分答案。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4%,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则下降了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4.6%,降幅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
“从物价走势看,CPI涨幅温和,值得注意的是PPI同比和环比跌幅‘双收窄’,显示物价有初步企稳迹象,通缩压力有所缓解。但数据也反映出需求相对不足,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仍处于探底过程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相比于数据背后的经济大势,普通公众更关心消费品价格变动。2月份CPI同比和环比涨幅“双扩大”之后,受到春节后价格回调的影响,3月份CPI出现环比回落。
从一季度整体数据看,CPI同比涨幅相对较低。专家分析,未来一段时间需求对物价的推升力度有限,今年物价将保持温和平稳走势。从百姓生活角度看,物价涨幅温和,显然是好事情。但从经济运行角度看,也反映出当前经济需求不足和下行压力。
这种压力在喜忧参半的PPI数据上表现更为直观。
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PPI同比和环比涨幅都比上月收窄,特别是出现了2014年7月以来首次同比涨幅收窄。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环比降幅收窄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等工业行业价格由降转升。同时,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工业行业价格降幅收窄。
尽管如此,PPI连续下降的势头值得警惕。“自2012年3月以来到今年3月份,PPI已经连续30多个月下降,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工信部部长苗圩说。
苗圩分析,PPI连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游能源、原材料、矿石价格下降;二是国际输入性价格下降,比如煤炭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三是我国的产能过剩。这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换挡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影响,是“三期叠加”的结果。
然而,PPI下降,未必就是坏事。中国银行中小企业部分析师薛洪言认为,工业领域通缩在压降工业企业毛利润的同时,也在加速中国制造业的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通缩并非全无益处。
(据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